国际军棋
标题:
如何正确看待雾与霾?
[打印本页]
作者:
闫桥
时间:
2015-3-4 10:14
标题:
如何正确看待雾与霾?
如何正确看待雾与霾?
闫 桥 / 文
这两天柴静又搞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自费近百万拍了一部关于雾霾的片子,因为在“年内”,所以引起的震动自然是不小的。这几天我也捎带在浏览新闻间留心了一下此事,但相信此片我是没必要看也不会去看的,但我相信一定会有人会说“你没看就没资格评论”,这实际上我也早已想到了,有些事是只通过外围反应就能略知一二的。昨天晚上我大体上浏览了一下凤凰网独家评论后面的网友跟帖,感觉到网友们是倾向一边倒——只要反对就是“反动的“,这种认识显然是受了这部片子的影响,所以我感觉还是有必要从对事物一般性认识上谈一下如何才能公正看待和评价的问题。
我相信在现代的中国,是没有人喜欢雾霾的。的确,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本身就是替发达国家转移污染的过程。发达国家把一些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同时也获得了经济上的极大飞跃,这应该是我们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之外的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结果,现在我们提出转型发展,也正是在认识到这种拿牺牲自然环境来换取发展的“捷径”的坏处之后的一种自我修正,同时我们还得必须认识到,这种“捷径”的必然性。也许有人会说,当初你们为何没想到污染问题,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说我们在发展初始是没有任何资本作为发展条件的,我们一清二白,整个国家的外汇也只有二百多万美元,哪能与现在相比?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雾霾污染就应该历史地看,阶段性地看,当做一种社会进程或工业化进程来看。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盼望着是更多的工厂烟囱,而现在是忧心忡忡,这就是反映着社会巨大的认识上的变化,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产生恐惧,只要提高认识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就是了。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这个过程,就像前面说过的,一部分是通过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产业来实现的。既然污染已成为阻碍国家长久发展的瓶颈,那我们也会花大力气逐步加以解决,但这个问题还不能操之过急,主要原因是在任何时候,污染与发展利益是相捆绑的。就比如我们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环境保护法,但落实起来相当难,来自地方和企业的阻力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与环境执法的“躲猫猫”,所以指望严格贯彻也是不行的,主要还是要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解决国家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定位问题,但还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污染往外部一推那么不负责任,所以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深知自己的担当,绝不会做他们那种损人不利己的办法。
另外再谈谈雾与霾的区别。
我们注意到,国家为了表示自己对民众安危的呵护,气象部门竟然也发布起雾霾信息,而在一些季节,经常看到雾霾会遍布半个中国,好像给人的感觉是这些地方人都没法呼吸了,甚至一些来自国外的球队来中国比赛都考虑起如何能呆的时间最短,记得更有日本媒体告诫国民要关闭好门窗,更有韩国媒体甚至把直升机与高楼相撞都怪在来自中国雾霾的干扰,所以我们每天说雾霾也有点“庸人自扰”的意味——别人指责你也自责,好像是有意制造恐慌。给人的印象是,在中国水不能喝,饭不能吃,空气也不能呼吸了,促使了一些人的逃离。实际上正常的雾气大多数成分是水蒸气,霾则是工业污染物和北方特定风尘的结合物,由于缺乏正确的宣传,人们一看到阴天就想到了雾霾,这也是完全没必要的。
以我看,柴静跻身环保公益事业的初衷是好的,其作为也是值得肯定的,不管使用了哪些煽情的手法也只是为了引起民众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但作为普通民众来说,也确实存在理性看待的问题。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现实与产业现实,而且还必须理解我们国家在通向现代化道路上步入了哪一个阶段,我们普通民众需要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同国家政策如何协调,也就是说我们大家能为环保事业做些什么,我想这才是我们关注环保关注民生的全部意义。
严格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对雾霾天气负有责任,试想一下,即便是每一个人每天只放一个屁地球上有多少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追求和享受现代工业文明成果,又要拒绝污染物的侵蚀和损害,这的确有点难,最主要这是个过程,下一步通过发展的积累拿出一定的资本解决污染,虽然是得费不少劲,但我们没有其它路可走。不过作为现在来说,能引起重视就是好事,大家对这一过程必须理性看待。
欢迎光临 国际军棋 (http://bbs.gjjq.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