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9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漫谈楹联文化的先进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4 0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楹联文化的先进性
刘育新



    一、楹联文化博大精深
    我学习楹联创作几十年了,至今不敢称为楹联家。你叫我作家和文物鉴定家都可以,因为我既写过长篇小说,又是靠鉴定文物吃饭的,所以这两样我当之无愧,但是,我就是不敢称楹联家,因为这里的学问太深了。
    楹联是博大精深的大文化。不能简单地将楹联理解成两行文字。楹联里有大学问。从事楹联创作的人不但要懂得文学,能够运用精湛的语言创造美好的意境和生动的形象,还能够熟练地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学规律运用到楹联创作中来。此外还要精通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音韵学。有作为的楹联家应该是个博学的人,举凡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礼仪、典故、音乐、戏曲、美术、书法、服饰、器物、古建、工艺、动物、植物、珠宝、药材等各方面知识不说精通也要了解。没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支持,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楹联作品。古代的楹联大家,都是文学大家,都是大学者。当然,写诗也需要学问,但更重要的是激情,意境和形象思维。优秀的楹联作品,在文学的高度和哲学的深度,都能达到极高的水平。如:
                           染指曾因晨洗砚
                           折腰只为晚浇花
    一般情况下,“染指”与“折腰”都是经过引申成为了贬义词。这里将它们归还了本义,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而且极具诗意。
                           地以文章增气势
                           天于樵牧混英雄
    天地灵秀之地,自古以来便珍异荟萃,人文渊薮。文人雅士酷爱山水, 而山水亦靠文章增加气势,蕴含文化,强化韵味,山水因文章而远播。所以说地以文章增气势。我到过鹳雀楼,如果在永济黄河边上,没有那个鹳雀楼,那个地方就是一片荒地,没有什么可看的;而鹳雀楼上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那么多好的楹联,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楼阁。王之涣的二十字名句,无人不知,鹳雀楼因而名满天下,万古流芳,所以说地以文章增气势。纵观历史,无数英雄怀才不遇,或隐于山林,混迹于樵夫牧子之中;或隐于闹市,混迹卖浆屠狗之流。将英雄混迹于樵牧,不是英雄本人的意愿,是形势决定的。古人归结为“天意”,所以说天于樵牧混英雄。
    楹联的对称定式符合自然辩证法。世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都是辨证统一的。楹联既对又联,恰恰符合辩证法。经常运用楹联这一形式,能教人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楹联要求上下联意义互相关联,词性相对平仄却要相反,教人逆向思维和双向思维。创作楹联能使人头脑灵活。经常搞楹联创作的人都有同样的体验:当你创作一副楹联遇到不顺畅时,可以将句中的词汇前后置换,还可以上下联的词语互相移动,甚至在改动平仄的前提下,上联下联完全前后颠倒。这在其他文学体裁中是不常见的。
    学习楹联对开拓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比方用“花”字作对,花可以对叶,对果,是自身对。同类相对,花可以对草。推而广之,花可以对树。范围再大,花可以对月,花可以对人。这都是形而上的。形而下的花能对“韵”如常见的“联花”对“墨韵”即是。从这个例子可见楹联对开拓思维大有裨益。
     楹联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是自身特点决定的。楹联讲究平仄,讲究修辞。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为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修辞理论和方式也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修辞方式已发展到上百种。我们通常运用的不过几十种。按照修句、铸词和练字,可分如下数种。
    修句。如:对比、夸张、比拟、借代、衬托、假称、引用、双关、设问、反问、摹绘、接应、省略、倒装、递进、反复、总分、连句、节缩、移情、婉曲、联用、讳饰、列锦等。
    铸词。如:复辞、回文、顶真、歧义、隐缺、续填、绕口、排比、置换、回文等。
    炼字。针对汉字的特殊性,对单个汉字的形、音、意的修辞方法。如:嵌字、数字、隐字、叠字、析字、拆字、合字、同旁、领字、同音、谐音等。
    要做好楹联,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创作的成功,因素很多,但运用语言是很重要的一项。由于楹联文体的特殊,平仄要求严格,这就限制了词汇的运用,词汇掌握的少,就会捉襟见肘。必须有大量词汇才能运用自如。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道观的别名有:天界、玉洞、青阁、灵宫、珠庭、银宫、灵境、芝廛、道观、鹤观、玄壇、福乡、丹房、淡泊居、玄都观等。
    佛寺的别名有:云门、珠林、银庭、真宇、金地、金刈、禅林、莲界、佛扃、雁堂、法宇、彼岸、银地、空静处、毗邪城、释帝宫等。
    掌握的词汇多了,就会运用自如。需要平声的,就用平声的,需要仄声的就用仄声的,需要二字的有二字的,需要三字的有三字的。
    过去,楹联被一些无知文人视为雕虫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恰恰相反,楹联整齐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严肃整齐、对称统一的审美观念。楹联以书法为载体直接镌刻楹柱之上,堂而皇之地进入大雅之堂。使建筑精神横溢,感情飞动,在严肃中蕴藏着韵律,又可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怀;明正教化,又为景观增添了辉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与建筑融为一体。这一庄严的使命,只有楹联才胜任,其他各种文体都不可代替。正因楹联高雅,赢得了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的钟爱,为中华的灿烂文化,增添异彩。
    在古代,再大再雅也大不过雅不过最高统治者居住和处理朝政的紫禁城。那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那高大的楹柱上,镌刻的不是律诗,不是古文,而是皇帝大臣撰写的楹联。作为离宫的颐和园,造湖堆山,宏大规整。万寿山前以佛香阁、排云殿为轴心的大片建筑群,错落层叠于坡前林间。富丽堂皇的建筑中点缀着大量楹联,成为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至圣先师的大成宝殿的厅堂到处是楹联,还有乾隆皇帝亲笔写的。从诗圣杜甫的草堂,到佛教的大雄宝殿,都有艺术性极高的楹联作品,为建筑画龙点睛,达到完美的统一。还有无数的书院会馆、寺庙道观、名楼峻阁、家祠陵墓、州署县衙都有楹联。这些都体现了楹联的实用性和审美功能。
    楹联是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楹联这一文学形式,历经千年,长盛不衰。到了清代,楹联发展到颠峰。楹联这一文体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就是四个字,即雅俗共赏。因为她高雅,所以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优秀的楹联作品可以和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楹联是大雅文学,又是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她通俗易懂,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楹联实用性极强,凡生子、升学、婚嫁、荣升、装饰、开业、寿诞、乔迁、哀挽都需要楹联的点缀和烘托作用。
    春节期间,广阔的神州大地, 凡有人烟的地方,家家门口都贴鲜红的春联。这是一年一度, 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者最多的文化活动。是在华人世界里有几千万人参加的书法、联作的大展示。特别是在农村,居家的院门、房门、仓房、牛棚甚至猪圈、鸡舍上都要贴上鲜红的春联。真正是“春铺千岭绿,联耀万门红”。春联直接反映人民良好愿望。年复一年,春联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内容。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春联都浩如烟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春联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将大量的春联,搜集整理,就可以成为史书的别裁。
    二、楹联文体是格律文学
    在说明楹联是文学样式之前,先说清什么是文学。
    (一)文学是语言艺术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通过作家丰富、创造性的想象,来虚拟、构建一个世界,间接地反映生活,语言艺术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型。小说使用语言塑造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形象。诗歌使用语言来传达情感体验,塑造情感意象。楹联与诗歌一样,通过语言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请看下面两副楹联: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邵阳双清亭联)
                                 箫声有意摧云断
                                 月色无痕逐水流
                                      (刘育新联)
     两副楹联都有诗情画意,而且动中有静,动感强烈,有作者主观感受。这种诗情画意不是用色彩线条,不是用摄影显示的画面,也不是用音符来表示,而是用语言。是用语词通过修辞手段,表达出来的意境,所以说楹联是语言艺术。
    (二)文学是以审美为中心的精神活动
    在我们的文明时代,人类有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任何人也摆脱不了的现实的生存方式。另一种是超现实的生存方式,亦即精神生存方式。人类有超越性的追求,他不甘心盲目地生存,他要透视人的心灵世界,而要追问生存意义何在,生活的真谛是什么。领悟生存意义,预示生活前景,这种活动方式就是文学。文学消除了现实生活的功利、庸俗、冷漠、无聊,给人以诗意、温暖和希望。人类需要文学,世界上有许多人,包括作家,也包括读者都把文学爱好当作自己的最大的幸福。他们的现实生活可能并不顺利,甚至可能是孤独的抑或痛苦的,但由于对文学的热爱,他们完全可以在文学生涯中体验到另一种幸福。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遭遇了种种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柱,那就是文学。因而我们说文学的审美关怀作用至关重要。   
     文学就是这种完整的生存体验,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内心的本能冲动释放的一种方式。首先必须明确,我们所说的文学,不仅指文学作品,还包括文学活动,即作者和作品、读者之间的全部关系以及创作、阅读、鉴赏的全部活动。
    在文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审美,经历了一种精神生活。楹联恰恰有这种审美功能。如邓石如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揽吾斋壁少陵诗诘摩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轩窗
上联列举了举世闻名的奇景,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优美景观,被作者称为“宇宙奇观”,下联集中了被作者称为“绝艺”的,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珍品,令人赏心悦目。这副楹联,虽然反复阅读,总是具有吸引力,因为她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再如2006年中国楹联学会和中央广播电台《天涯共此时》征联获奖作品:
                      纵四海为家万里飘萍天涯犹共乡关月
                      当三春到舍千回折柳梦里无非故国云
     作者是旅居海外的华侨,春节期间,想到自己远离祖国,犹如万里飘萍,无奈之下,千回折柳,通过“天涯犹共乡关月”、“梦里无非故国云”等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我们通过审美,理解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三)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除了有审美作用外,还有现实作用。所谓现实作用,是文学因其现实性而发挥的咨询功能、教化功能和干预现实的功能。
    1、文学的咨询功能,即认识功能。文学作品用形象思维再现现实,具有认识现实的功能。
    首先,文学具有知识性,具有传播知识的作用。文学作品描写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丰富浩繁、生动具体,是人们获取和增长知识的一种途径。小说被称为生活的百科全书。楹联也是如此。我们欣赏好的楹联作品中总会得到真实的知识,如风土人情、服装器物、历史事件、社会常识、生活经验,哲学道理,它补充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宝库。比如内乡县衙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休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副楹联让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不是所有的官员都是千篇一律贪污腐败,欺压良民,也有一些正直廉洁,一心为百姓服务的清官。这副楹联教育意义将是不朽的。
封建皇帝对下属官僚一般不写挽联,尤其是对自己的敌对者,然而康熙就为抗清领袖、民族英雄郑成功写了挽联:
                     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日方知海外有孤忠
    全联对郑成功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四镇指镇守四方的大将,上联写清兵南略之初,明朝的封疆大吏各怀二心,或降或走,郑氏独据八闽,奋起抗清,是其勇。下联写明室灭亡之后,郑成功挥师出海,收复台湾,重整山河,是其忠。康熙皇帝,能够褒扬与自己敌对的人,称郑成功为孤忠,给以高度评价,可见康熙之胸襟。
    2、文学的教化功能。文学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此也具有教化功能。所谓教化功能,就是以道德、政治、法律等观念来教育人,培养人的世界观,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一开始就被当作一种教化手段,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主张“文以载道”,相信文学可以“美教化,厚人伦”,在历史上文学确实发挥了强大的教化作用。长时间以来,中国教育普及不够,中国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很少来自正规教育,很多来自文学作品,像诸葛亮、岳飞、武松、包公以及秦桧、陈世美、潘金莲等文学形象家喻户晓,使他们接受了爱国、清廉、忠贞等伦理教育。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家天下,提倡武功文治的同时,驱使御用文人以正规的礼教教化人民,还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群众,楹联起了关键作用。


泰山东岳庙联:
依势欺人人或容神明不恕
瞒心昧己己未觉造物先知
财神庙楹联: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使我为难


    此联很有哲理,也很有趣味。联语巧拟财神口吻,否定自己神通法力,以启迪民众破除迷信。从联文得知,财神爷手头并没多少钱,来求财的人如果一味来拜,还不如动手做点什么事情。这副楹联对人起到教化的作用。
    3、楹联的娱乐功能。文学作品有严肃文学,也有通俗文学。前者如清代的《红楼梦》,现当代的有鲁迅、茅盾、老舍的小说;邓友梅、李国文、贾平凹等人的小说。娱乐性的文学作品,有清代的唱本,什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等,现代有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有韩剧,都是消遣娱乐的。楹联也有谐趣联。谐趣联最初形成时,一般为口头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刷的多了,也有书写的。谐趣联一般分两种。一是通过诙谐幽默的联语,达到娱乐的效果;一是运用夸张手法,对社会上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讽刺,如:
                       说南道北吃西瓜面朝东坐
                       思前想后读左传书向右翻
    总之,楹联具有文学作品的属性。可以明心述志,咏物抒情,叙事绘景,怀古颂今。楹联具备诗的清新典雅、雄沉博大,词的绮丽婉约、豪放旷达,曲的通俗明快、活泼幽默。楹联理应和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一样,成为文学大家族的一员,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殿堂。那些作品质量高,数量多,有影响的楹联大家,应该称为楹联艺术家,和诗人、书法家、小说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
    三、楹联是先进文化
    中国多年处于对外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大开,西方文化的涌入,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和网络以卷席之势,对以往的文化形成猛烈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和欣赏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聊的韩剧盘踞黄金时段;垃圾食品麦当劳改变了儿童的饮食习惯;时尚和化妆期刊挤兑了文学期刊,长篇小说销量急剧下降;新诗的处境更让人难以乐观。中国和美国图书进出口的比例是一百比一。最令人担忧的是语言危机。饼干叫曲奇,面包叫吐司,李刚不叫李刚叫托尼,张原不叫张原叫大卫。让人哭笑不得。
    面对西方文化挑战,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匆忙应战,一时间泥沙俱下,鱼目混珠。一些早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的东西重新打扮,以传统文化面貌出来蒙人。例如伪气功、风水学等。它们披着文化的外衣,兜售无益于社会、无益于民众、早已被历史遗弃的陈腐甚至反动的东西,并曾经一时得逞。李洪志就是趁着混乱钻了空子。
    在一些传统文化几乎招架不住的时候。楹联文化则异军突起。艰苦顽强地、堂堂正正地坚持斗争。他们不求闻达,不计报酬,默默地奉献着。一首通俗歌曲有几十万元的报酬,而《中国楹联》发表联作没有稿酬。一般的通俗歌曲,虽然红极一时,却是过眼烟云,不留痕迹。搞楹联的人,则很多都是学者。他们的作品,经过千锤百炼,是能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楹联家在一片净土上坚持创作,表达了中国文人的高度自信。自信我们真正代表了先进文化!
    什么是先进文化?凡是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就是先进文化。请看看网上那些污七八糟的东西,再看看电视台广告词白字连篇,那些都是受到利益驱使的行为。楹联恰恰相反。楹联的报刊、书籍、网络都是健康的,教育人民积极向上的。楹联形式灵活,最能及时地、深刻地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真正表达人民的意愿,符合时代的主旋律,所以最受广大人民欢迎。
    这里还有一个需求,就是广大楹联爱好者,楹联艺术家的需要,也就是楹联创作队伍的需求。楹联是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形式,她让多少人痴迷,让多少人投入一生精力,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中国现在有几十万楹联大军,而且在不断扩展,这些人每天都在为楹联的复兴做自己的事情。此外,社会也需要楹联,比如企业。因为楹联最能提高企业文化含量,通过征联,打造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因此,每年都有上百次比较大的征联活动。海外华人华侨需要楹联。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海外华人华侨在世界影响越来越大。他们深切的爱国之心,迫切的寻根愿望,都需要回归传统的民族文化。什么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表达民族精神?楹联是当仁不让的。因为楹联有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所以楹联深受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在世界各地,凡有华侨的地方,每年春节都有楹联表现形式之一的春联出现,春联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楹联寄托着广大华侨深切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良好祝愿。作为国粹,楹联又是广大华侨和祖国联系的纽带,这种联系是其它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
    还有最为重要的是,搞楹联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创痛文化。我们在大张旗鼓地搞楹联教育,就是让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世代相传,以保证我们的优秀文化后继有人,所以说,搞楹联文化的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简介:刘育新,中国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物收藏、鉴赏家,著名作家、书画家、诗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4-6-3 15:45 , Processed in 0.0564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