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宣示美丽中国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作者:空中飞
【江山•时事聚焦】报道:胡锦涛在向中共十八大作报告时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美丽中国”的提法一经提出,立即在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也必将会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提法,表明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精神(11月9日人民网)。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报告用很大的篇幅来描绘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画卷,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子孙孙留下更多的宝贵财富,这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这个让人憧憬的词组跃然纸上,自然也成为网民们热议的话题,十八大报告表明,执政党有勇气、有能力完成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对于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部署,全国网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绝大多数都表示支持。当我听到报告中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铿锵有力的声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每一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
过去的30年,中国经历了长期快速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维护好自然环境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仅是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突出问题。中国的快速崛起,一度令某些西方人士有些惊恐,“全球资源难以支撑13亿中国人的发展”等言论不时在网络论坛上出现,说明很多外国媒体都在关注中国的改革进程。有统计数据称,在中国“粗放式”发展阶段,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中国最新的“资源枯竭”名单上,已经列入69座城市,可见我国的环境形势很不乐观。近期外媒对于十八大改革气息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世界为什么要关注中国的十八大?就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和全球影响力,牵系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所以对于十八大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中国媒体的事业,更多的是世界的一项事业。
其实,中国很早就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知道粗放式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而且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是中国政府过去太穷,只重视GDP,因无力承担巨额环保费用,也就没将环境代价放在心上。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既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随着中国逐惭富裕起来,从200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六大开始,就已经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把生态环境良好,作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次十八大,更是强化生态理念,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为绿色发展的高度,增加更多绿色投资,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这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彰显了中共执政的新理念。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的发展,事实上,绿色发展在中国实施了近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国已有辽宁、吉林、浙江、青海、湖南等10多个省市明确提出生态立省或建设生态市的发展战略。
“绿色湖南”就是生态立省一个很好的典型,去年他们在一个市试点,今年全省进行推广开来。今年4月湖南省政府出台了《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他们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尽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他们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动员社会公众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大力开展义务植树、保护母亲河等绿色公益活动,自觉使用环保产品,践行绿色消费,把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引领,以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为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已经先行,值得襃扬。
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是当前世界的主流观念,总书记的报告,说明我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这是一个让人备感温暖的信号,也必将成为指引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共识,凝聚亿万人力量,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根据中国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七大水系中仅长江和珠江水质良好,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松花江和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仍有3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一段时间来,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群体事件的重要导火索。仅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近年来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如何解决当前环境的严峻形势?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从现实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解决最突出的问题,重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取得积极的进展,收到良好的成效。”
如今,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意味着生态文明不再仅仅是一种指导观念,还将成为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指标,其对各级政府的实际约束会越来越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今后各级政府官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走只重显绩的老路,不走肆意掠取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的邪路,不能为了追求片面的政绩,而盲目上大项目、搞大工程,不顾生态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要更重潜绩,保持经济增长的充足后劲,维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要注重恢复生态环境,补偿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舒适。
“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在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的果断选择,既是中国重新认识到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决意为守护人类绿色家园尽职尽责的体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正在把生态考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对中国发展的一种新思考,正是对以往发展模式进行修正,是对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美丽中国”不应仅限于天蓝树绿水清,它包含着自然的、人文的、经济的、社会的、城市的、乡村的全部,“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
将生态文明独立成篇,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体现了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这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指导不断加强,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告诉人们,由过去政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向绿色时尚生活转变。人民不仅要富裕健康的生活、稳定富强的中国,还要美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十八大报告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才在现场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就要求政府官员抛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模式、制度、方法,用生态文明的新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工作,在决策时要将人民群众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统一考虑进去。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已经更加紧密地同中国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解决生态问题,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仅是中国民众最普遍的诉求,这也是中国政府发展的新机遇,它有利于抢占以绿色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赢得新的发展主动权。很显然,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是新境界,而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则说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声与愿望。“美丽中国”不仅为我国的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绘出了未来崭新的蓝图。这是一场重视生态的动员令,仅“生态”二字,在报告中就反复出现了39次,足见执政党重视的程度。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得失,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扎扎实实地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去。可以预见的是,政府将会把官员们的乌纱帽与“青山、绿水、蓝天”挂钩,这是一个必然选择。这场变革,在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将在中国声势浩大、义无反顾地展开,一个不仅富饶而且美丽的中国,将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12-11-1023:2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