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87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谁是东北亚安全的最大威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8 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些天朝鲜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涉朝决议而反应激烈,扬言要继续采取核武器试验等进行威胁。而日本则是继续图谋修改防卫大纲,增加军费预算,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采取强硬立场,丝毫不放弃军事对抗意图并进行着这方面的准备。美国虽然在对朝政策上没有明确改变,但对朝鲜明显地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在钓鱼岛问题上则有明显庇护日本的意味,从一定形式上助长了日本突破战后限制的气焰。那么究竟谁才是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最大威胁呢?
从目前形势看,朝鲜虽然对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采取了强硬对抗的态度,但由于是同整个国际社会的对抗,使得它在采取强硬行动时不可能不对由此而产生的后果而进行掂量,朝鲜也不可能以毁掉自己的国家前途而拿自己的国家命运做赌注。因而我们可以把朝鲜的强硬只当做是一种不满的发泄,而且这种情绪化的借题发挥并不能给朝鲜带来实质上的好处,只要国际社会不把它当回事,它也只能重新回到沉默。所以朝鲜并不能对东北亚安全产生多少真正的不利影响,人们只是需要继续习惯了它的强硬罢了。有中俄的保护,只要它不再进行核试验,朝鲜就不会遭受主动攻击,即便进行核试验,也大多会像以往那样继续遭受国际社会谴责。从奥巴马执政理念看,美国不会再轻易卷入任何一场战争。尤其像朝鲜这样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国家,美国早已无心再管它生存状态的好坏,只要不真正用武力威胁到韩日美国是不会多管它的。而且朝鲜核问题也并不像以往所说的那样严重到了非要解决的时候,就像伊朗核问题一样,真正着急的只有以色列,反观韩国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紧张,因为有中俄管控朝鲜是翻不了天的。金正恩年纪虽轻,但他的劳动党并不年轻,相信朝鲜的各种所谓的强硬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对于一个处于大国夹缝中只有精神上不脆弱的小国来说,永不服输的精神价值要远远大于实际价值。尤其朝鲜是在前不久经过了发射卫星的试探,在没有达到目的后再鼓噪核威慑本是在情理之中,即便是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涉朝决议后发表一些含沙射影的指责与不满,也一定是想从保护国那里捞到更多的好处,所以说朝鲜并不可能在东北亚闹翻天。我们看到,金正恩上台后更侧重的是经济改革,唯有把事关人民生活的经济搞上去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强国,他一定懂得这个道理,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先军政治遗风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那样。在当前情况下如果它不进行核威慑就不是朝鲜,但我们也相信,它也不是个亡命徒,只不过是一种斗争的策略而已。我们只能把美国及各大国的平静解释为一种成熟,大家都知道没必要为一个无伤大雅的小国枉费心机的道理。现在的朝鲜已变成谁管谁付出,谁沾谁就撒不了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继续当“冤大头”。虽然目前从表象上看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也还是有局限性的,但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缘故,朝鲜一定是在中国的掌控之下,不管朝鲜承认与否。
可日本就不同了。它本身就曾有着侵略的历史,几乎在整个亚洲都留下过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的印记。这个民族不仅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反省,反而在美国的庇护下羽毛逐渐丰满后继续要为军国主义招魂。从日本派遣自卫队参加在伊拉克的外围扫雷活动起,就是在一步步在打破国际社会对日本在军事上的限制。从小泉时代日本政府领导人带头参拜靖国神社起,到现在的领导人去参拜已成为家常便饭,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从否认侵略史开始,进一步突破限制做一个政治经济及军事上的大国。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他们一再利用中国的威胁做幌子,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妄图通过修改防卫大纲来获得与别国交战的权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日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钓鱼岛争端让美国进一步放手,最终实现再一次称霸亚洲和称霸世界的目的。
总之,真正威胁东北亚安全的是日本。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采取无理的强硬立场,中日之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尽管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做战争解决争端的准备,但日本的一意孤行和军国主义的复活一定会激起中国对历史责任的担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日本为美国充当重返亚洲马前卒的角色就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日本一定会为自己的无知和狂妄埋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3-1-29 00: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军事人才也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5-18 07:00 , Processed in 0.0773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