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的信仰
徐丽娟 2013-01-28 01:05
宗教 杂谈 信仰
信仰
信仰,faith;belief;conviction,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即信奉。仰,即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是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即,信仰是宗教的根基,从“信”始,而“解”,方“行”,才会有“证”,也是有了“信”,才会有“愿”,才可“行”。
2011年,有美国智库之称的兰德公司抛出了《兰德公司报告: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穷国家》的报告,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建立在私欲之中”,“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还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等等。
中国果真没有信仰吗?中国人真的只是专注于本能需要吗?承认这点就等同于承认中华民族的劣等性,因为这意味着将中华民族与动物划了等号。
我国现行宪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第2款进一步规定:“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均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第3款中还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中国,政府在摒弃邪教的基础上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共存的国家。不仅仅是当代,中华民族历来文化上兼收并蓄,尊重其他民族和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善于从中汲取精华,发展自我,历史上一直是多种宗教思想并存,相互融合的。
西汉《白虎通•三教》中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汉代儒学家认为夏代崇尚“忠”,商代崇尚“敬”,周代崇尚“文”,他们把这三者总称为“三教”。这是关于“三教”最早的说法,是从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寻找可以用来作为社会建构的精华理念的聚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结论。从此后人说三教通常即为儒、道、佛。至唐初,儒释道在论难中逐步融合。罗香林在《唐代三教讲论考》一文中通过对唐代三教讲论的具体考察,指出三教归一之旨,在唐代“久已普遍朝野”。
众所周知,佛教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教学说是不同的,它们解决的是人类生活和发展乃至归宿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东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佛)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佛教进入中华大地之后,随着广泛而深入的论难,来自西方的佛教与中华大地本土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不断融合,在华夏大地生根,成为主导人们行为基本准则。宋代,更有周敦颐辈援佛入儒,革新儒学,形成理学。明初,深知佛、道二教的朱元璋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明代晚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然蔚为成风。此时,即使承认源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非宗教范畴,也不能再说中国是无信仰的民族了吧。
事实上,并非信奉神灵才是信仰,无神论下对天地人之关系的正确把握同样是一种信仰,这是中华智慧的核心。中国先哲所创的中庸之道,给世界各民族提供了正确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的指南,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在世界宗教思想理念丛林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方式方法。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几千年绵连不绝的根本原因,是世界不同教派能够在中国扎根的原因。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正确的天地人观的指导,中国人才能以对自身和环境最为深刻的认知来构建自己的生活。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老夫子这里大讲食色,讲礼仪,人类基本生活中都饱含了“礼”数,这样的礼教国度,如何会思想仅仅“停留在专注于动物本能对性和食物那点贪婪可怜的欲望上”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