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0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获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将是强硬化解叙利亚危机的普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24 0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获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将是强硬化解叙利亚危机的普京


叙利亚化武纠纷,近来轰轰烈烈的。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强力干预而降低了美国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这被国际社会看作是普京总统的非凡外交努力。为此,有俄学者发出授予俄罗斯总统普京诺贝尔和平奖的倡议,该倡议甚至赢得美国保守的、总是批评俄罗斯的“福克斯新闻”的支持。“福克斯新闻”特约国家安全分析家凯瑟琳说:“全世界都知道,普京是真正配得上诺贝尔和平奖的人。他给和平一个机会,避免了美对叙的军事打击。”作为(叙利亚化武)赢家的普京,甚至可以使自己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叙利亚化武纠纷可谓是近年来战争气氛最为浓烈一次事件。在动用化武内幕还未彻底揭晓之前,一贯我行我素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已把矛头对准了叙利亚现政府。在高声指责的前提下,西方国家声称叙利亚已越过此前设定的“红线”,并开始了积极的对叙动武准备。尽管美国等所谓的证据存在很多漏洞,尽管国家社会有超过一半国家反对对叙动武,尽管即使是美国的盟友甚至是北约都不支持对叙动武,但是,美法两国还是摩拳擦掌,在紧张的外交活动中逐渐做好了动武准备。

可是,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奥巴马总统,似乎并没有把和平的大门关死。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他把对叙动武的决定权交给了已经夏季休会的美国国会,从而避免了在最短时间内立刻对叙动武的可能。同时,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出访协调动武立场时,发出“只要叙利亚交出化学武器就可避免军事打击”的信号。而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被俄罗斯抓住,通过俄罗斯的游说,叙利亚立刻宣布同意俄罗斯的提议,并很快就向联合国有关机构递交了把其化学武器交由联合国监管并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相关文件。

叙利亚的反应如此之快,显然俄罗斯功不可没。除了游说美国放弃军事打击之外,当然俄罗斯也对叙利亚可能遭到美国的军事打击进行了认真对待并对叙利亚进行施压,这才促使目前叙利亚之战的导火索减慢了燃烧的速度。其实,上述外交努力,也同时伴随的俄罗斯的强硬发声。就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叙利亚调兵遣将的同时,俄罗斯为了确保自己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的利益,除了坚决反对任何战争之外,还向这一地区派出了前苏联解体以来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目前,已有至少十艘俄海军大型舰艇集结在地中海,还有几艘正在驶向该地区途中。也就是说,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减速对叙动武的节奏,除了国际社会的大幅度反对之外,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因素。

也许是在上述综合因素的联合发酵下,复会后的美国国会推迟了对叙动武的表决时间,美国在被迫之下也提出了避免动武的另一条途径,这才导致对叙动武告一段落。尽管最终叙利亚局势会随着各方博弈的此起彼落而会发生其他变数,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数度表态,确实给已临近战火边缘的叙利亚局势泼了冷水,使其急剧降温。这一功劳,世界各国人民是看在眼里的,因此,不仅是俄罗斯媒体,就连西方阵营里的很多主流媒体,也都在表达对普京的敬意,几近一致提议将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俄罗斯总统普京。即使2013年度的提名已经终止,但很多人仍倾向于也可把下一年度的该奖项授予他。甚至有西方媒体提议,2009年奥巴马因为只有和平提议而没有和平实绩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现在其因莫须有的罪名欲打击叙利亚,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坚决反对战争,因此,奥巴马应该把其诺贝尔和平奖转交给普京!

甚至有美国媒体评论说,对于这次俄罗斯总统普京果断出手,免于美国再度蒙受一场愚蠢、无谓的战争所带来的耻辱,他或许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还给以色列推动美对伊朗发动战争设置了路障。这一切,使得普京获得下一届诺贝尔和平奖“当之无愧”!甚至,法国有一些民间人士正在征集请愿签名,发起者呼吁剥夺奥巴马的诺贝尔和平奖,将它授予普京。在罗马街头,近几天也挂出印有普京肖像和写有“我与普京在一起”的条幅。由此来看,反对战争和阻止肆意发动战争,已经成为国际爱好和平人士的共识,人们更期待在没有战争的社会里和平共存。普京的行为虽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俄罗斯的中东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但是却是对美国等西方势力干预世界的一次成功阻止!这也许意味着,新的多极世界已经正式拉开帷幕,一个强大国家或者利益集团对世界其他国家动辄进行战争恫吓的时代,已经或者正在逐渐将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1:57 , Processed in 0.0802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