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6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郑州市难产的准生证是办证难的真实写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19 1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州市难产的准生证是办证难的真实写照
作者:空中飞



  【江山•时事聚焦】报道:孩子还没出生,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辖区的准妈妈张女士已经感觉“操碎了心”。她于今年3月怀上头胎,并按医院指导从6月份开始办理“婚育情况证明”和“准生证”。4个月下来,她往社区跑了近20趟,事情在争吵中一点一点推进,但至今,证明还是没有开出来(10月17日新华网)。长期以来,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官本位”意识深重,养成了散漫的工作作风和傲慢的办事态度,对于百姓的诉求漠不关心,即使能办的事情也要推三阻四甚至进行权力寻租。希望当地政府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还应该对主管领导进行问责,在大力倡导走群众路线、打造高效廉洁政府的今天,仍然存在这样的事件,值得加以解剖并进行整顿,其警示意义不容轻视。
  原来今年6月3日,张女士办完“围产保健”建卡和孕检等手续。按照流程,她需要到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申请开具初婚证明,然后拿着夫妻双方身份证、结婚证、男方户籍所在地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材料,到计生办办理准生证。当她与父亲一道于6月中旬,来到长兴路办事处宏达社区咨询时,工作人员获悉张女士居住的小区不属于宏达社区后,说不能开证明。张女士问不给办准生证的原因,社区工作人员称因为这个小区开发商没有跟办事处对接,所以在办事处管理范畴之外。今年8月,张女士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办事处主管社区的郑主任。经过协调,办事处工作人员称,可以给她“特事特办”,但必须要社区楼管员尚先生做证明人。
  但尚先生不愿去社区,他说一去就要谈为办事处提供办公场地的事情。张女士只好在社区磨了一下午,才填上了“夫妇申请一胎准生证承诺书”和“一孩生育证发放登记表”。工作人员告诉她,这些表需要到夫妻户口所在地盖章后,交到社区盖完章,再去计生办。张女士担心,“跑了20多次,最后盖不盖章还是个未知数。”当记者了解到因为“尚未对接”的原因,在张女士所住小区的其他居民,也同样存在办事难的困境,昨天商报《陪你去办事儿》栏目,报道了“郑州市民张女士跑了近20趟,仍未办下准生证。”新闻一出,事情立马就解决了。当天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和惠济区相关部门,均作出及时回应:省人口计生委建议惠济区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随后街道计生办和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把准生证直接送到家,递到张女士夫妇手中,还表示了歉意,请她们谅解。不怕百姓怨愤,就怕媒体曝光,这说到底还是缺乏为民之心的表现。
  经核查,张女士前期直接到宏达社区咨询,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对业务不熟练,导致张女士多次往返,情况属实。省人口计生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拟向全省发通报,要求各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范围,对群众提出的咨询、投诉,要及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给群众。昨天下午4点,郑州市惠济区委宣传部也向记者发来事件的调查处理结果:长兴路街道办已对负责办理生育证工作人员作出停职处理,责令其作出深刻检查。长兴路办事处主管社区的郑主任对记者表示,这个小区是目前该街道办辖区内唯一一个没有对接的小区,将争取早日完成对接工作。同时,惠济区纪委等部门将在全区范围内对行政办事大厅和“窗口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并予以追责。
  准生证,是国家管理人口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原本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却在存在3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人们戏称为“麻烦证”,不能不让人遗憾。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不断简化审批程序,但落实到基层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按规定只要符合计生政策,不是政策外怀孕出生,一般情况应该一个星期内就能办下来。张女士为了一张准生证,竟然“耗时”4个月都没有开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事难办”的老毛病已经根深蒂固,可见这种行政不作为的作风,恶劣到了什么程度。既然是第一胎,又没有超越政策底线,社区工作人员理应及时办,让一个孕妇4个月内在你一个部门跑了不下20次,准生证如此“难产”,说明一些单位和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缺乏,职能转变不到位,毫无服务延伸观念,给办事的群众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好在张女士还只是在一个城市跑,而那些户籍和现住地不在一个城市的小夫妻,要面对的就更头疼了。不少办过准生证的流动人口有着深切体会:男女双方在现居住地与老家来回奔波,就为不断盖十几个公章,准生证被笑言是让人跑断腿的“折腾证”。旧规严厉是因为近年来人口迁移频繁,户籍地对外出人口尤其是无固定工作多次流动的人口无法跟踪,很难核实流动人口婚育情况真实性,导致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开具困难,而无婚育证明就无法办理准生证。加上许多流动人口属跨省办理,各地准生证政策不一,材料、流程不同,使得流动人口来回奔波,办证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去年12月3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出台了简化生育保健服务证办理流程的通知,提出流动育龄夫妻可就地办理一孩生育保健服务证(俗称准生证),新规定就是让办证不再折腾,彻底解决准生证难办的问题。
  自从国家调整准生证办理政策出台以来,多省因地制宜出台了方便流动人口办证细则。但仍然还有一些省份存在办证难的问题。象这次曝光的就是一个典型。证明地方相关部门信息沟通仍不畅,育龄群众流动信息不能直接通过信息平台及时提交和查询。此外,卫生、公安、民政等部门都有多个系统或平台用于人口管理,但这些系统平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动。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送给当地人口计生局一张“办证万里长征图”,图上显示办一个证要跑8个部门,盖13个章,办16道手续,用19个工作日。如此复杂的手续,只是为了办个小小的“准生证”。准生证折腾人,并非个例。就在去年年底,“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两则新闻,就曾引起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据统计,我国现有流动人口2.3亿。他们要在工作地与户籍所在地间来回跑动、盖章,其成本恐怕还远不止曹委员所计算的“误工费”。流动人口又是成本承受能力最差的群体,“13个章”所产生的成本,无论是金钱,还是时间,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之重。准生证“难产”,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转变,在“人户分离”之下,流动人口生育信息获取难度加大。加上各地政策的具体制定和执行,大多是以地方为主导,由于准生政策不统一,要求的材料、手续不一致,就容易造成打架扯皮现象,让办证的流动人员面临巨大障碍。再加上一些行政机关喜欢打官腔、踢皮球,老百姓办事自然就更不容易了。
  生孩子办个准生证要经受如此折腾,真可以算作另一种意义上的“难产”。既然国家制订了好政策,为什么在下面得不到落实,让好政策变成了一纸空文呢?我认为主要是当地工作人员不作为、不积极、不主动,让政策执行遇到了“肠梗阻”。非要媒体曝光,才能解决,可见一些街道、卫生、计生等多部门来回“踢皮球”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一些地方官僚作风是何等的深重。也说明实现法治社会,还任重道远。要想让群众满意,就不能依靠媒体的曝光,而是需要基层政府部门的每个人都切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根治政府人员的官僚作风,只有依靠制度的力量。否则,每次媒体曝光一次、就会“罚一批、下一批”,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一批继续上演类似让人来回奔波的场景。
  就算街道办事处与小区间有争议,你也不能将历史遗留问题转稼到孕妇身上,让人卡壳。相关部门应本着便民的思路,应该及时的协调处理,而不能让百姓无故买单。我们从这个新闻中看到,全家在为这一纸证明奔波,“从小肚子跑到大肚子,孩子快出生了没跑下来”,确实让人感到吃惊和意外。对张女士的遭遇表示同情,对某些办事人员与机构感到悲哀。这是当前地方行政手续繁冗的具体表象,折射出当前政府自身效率跟不上社会运行步伐的现实,成为网民吐槽的一大焦点。不少群众遭遇态度冷漠、遇事推诿等经历,让他们苦不堪言。这种低下的办事效率对政府形象、公信力都产生极大的损害作用。难道开发商没有跟办事处对接,街道办就不管这个小区的事,成了政府部门的“弃儿”吗?撒手不管的理由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在辖区领导同意特事特办之后,街道办又提出要一个特定人做证明,这种刁难更是错上加错。
  为啥办事处的同志,不能主动与小区开发商进行对接呢?即使开发商不予理会,你也可以直接与小区住户进行对接,自己主动采集辖区内的住户信息,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管理。自己既没有主动对接,如今又以此拒开证明,显然是一种标准的懒政思维。明明是一纸简单的准生证,只要夫妻写出书面承诺即可,结果却生出诸多事端,把当事人整得云里雾里,甚至“心力交瘁”,分明让人看到地方相关工作人员的傲慢嘴脸,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行为不仅让群众伤透脑经,更让国家为之蒙羞。准生证虽小,也是检验政府能否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一面镜子。准生证“顺产”得民心,“难产”失民心,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引以为戒。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对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服务态度与办事效率的期望与日俱增,很多群众不满意某些政府部门的官僚作风,不仅仅是因为大家对它的心理感受不好,更多是因为它折腾人、耽误事。计生证难办早有耳闻,中央虽连续强调作风问题,可现实却仍然是“涛声依旧”。如果一些服务窗口,仍然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来与百姓交流,所谓的“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的工作理念就变成了一句空口号。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长兴路办事处要好好的反省反省,应以此次办证责任人被停职为警钟,树立高度的责任使命意识,要主动沉下身子去履职,把服务群众作为始终恪守的行为准则。
  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共识的今天,在保障行政效能的前提下,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社会成本,应当是行政部门主攻的方向。尽快破解与办证无关的各种“疑难杂症”,还群众一个便捷的办事流程是当务之急。解决办证难,不仅要减少各种审批,更需要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意识,要把为老百姓办实事放在心中,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期待窗口部门的公职人员都要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切实转变服务职能,尽力为群众办证提供方便。对于基层干部出现的作风痼疾,有关部门务必要严肃处理。让不合格的干部退出服务体系,选拔和使用更多能够真心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干部,确保群众的事情能够及时办、用心办、达到群众满意的效果。
  2013-10-1722:11:4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3-10-20 23: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1000个空中飞,那些邪恶就不会再中国满天飞。

空中飞——戳向黑暗邪恶的利剑。
3#
发表于 2013-10-21 17:27 | 只看该作者
办晚了才麻烦呢。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4:57 , Processed in 0.0931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