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0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海军为何追逐印度核潜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1 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海军为何追逐印度核潜艇?


18日,俄罗斯之声网站以“中国海军出没印度洋与印度战略力量现代化”为题,称中印逐渐升级的核武器竞赛将在未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印度的“歼敌”号核潜艇即将服役,服役后将会主要针对中国进行核威慑。“歼敌”号核潜艇在服役后的最初阶段,其战斗价值非常有限,因为“K-15”导弹的射程(携带1000公斤弹头的射程为700公里至750公里)比较小。但是印度已经在全力以赴制造新型远程导弹。将来巡逻在印度洋的印度核潜艇至少可以瞄准中国的南部城市。中国可能的应对措施之一将是借助自己的海上技术优势,包括数量较多、相对现代的潜艇。有可能将试图跟踪为数不多的印度核导弹潜艇,经常在其基地周围进行巡逻。中国潜艇也有可能深入印度巡逻水域。

众所周知,在整个冷战时期,美苏两国都在北冰洋地区展开了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精彩的当属双方潜艇在北冰洋冰层之下上演的“猫鼠大战”。但是这种对抗游戏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于双方都互相跟踪追逐为目的,并没有固定的航线,并且因为各自为了隐身采取各种措施导致本艇噪音降低,所以潜艇碰撞事故频繁。著名的苏联K-19号核潜艇就曾有3次巴伦支海历险:1962年4月,为避让美国“鹦鹉螺”号与海底相撞;1969年11月,与“加图”号相撞;1972年2月,为躲避一艘美国潜艇,操作不当导致潜艇起火,致使28人死亡。

1992年2月,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核潜艇SSN-689“巴吞鲁日”号企图秘密跟踪监视俄军一艘945型核潜艇,结果却在俄方12海里区域相撞。1993年3月,同样企图隐蔽跟踪对方的美国海军核潜艇SSN-614“绿鳕鱼”号,在巴伦支海与俄罗斯667BDRM型(“德尔塔-4”级)战略导弹核潜艇K-407号相撞,结果被彻底撞毁,俄军核潜艇仅船体受损,随即修复后重新服役,而美国核潜艇不得不报废。

除了美苏之外,据称美国核潜艇和中国核潜艇也存在过“猫鼠游戏”。如果卫星监测到有中国潜艇离港,美国潜艇可能会静候。“当中国潜艇出动时,可能会有一些美国攻击型潜艇跟踪”。同样,当美国的核潜艇靠近中国近海时,当中国的水底反潜声呐阵发现信号后,也会及时反应给中国的潜艇部队,据说中国潜艇部队也时常出动对美核潜艇进行跟踪,虽然不是在远洋但一样效果不错。

如今,终于有一个新手加入了这一“游戏俱乐部”,这就是印度。印度的“歼敌者”号核潜艇最近刚刚开始海试,但离其进入现役或者开始执行巡逻任务还有一段距离,至少暂时还不是中国潜艇追逐的目标。但一旦“歼敌者”号核潜艇入役,那将是针对中国的威慑力量,尽管这种力量十分微不足道,因为其所载“K-15”导弹的射程仅为700公里至750公里,在印度沿海根本打不到中国,只能是远航到中国近海才能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实际上是对中国没有威胁的。但印度目前正积极为“歼敌者”号核潜艇研制一种射程更远的潜射弹道导弹来替代之,就是现在的K-4。据报道称,印度本土制造的该型潜射弹道导弹射程为3000公里至3500公里,导弹长12米,直径1.3米,重约17吨,可以携带重约2吨的弹头,具有在孟加拉湾就可打击中国内陆目标的能力,而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K-5弹道导弹尚处于研发之中。

虽然现在距离印度K-4/5导弹技术成熟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这两种导弹装备印度核潜艇,则印度就会具备对中国的潜射战略威慑能力。对此,中国当然不会袖手旁观,肯定会早做准备,也即现在开始对印度核潜艇进行跟踪观察,以便完全掌握其性能特点。办法一是保持在印度洋的水下力量存在,对印度核潜艇的所有活动进行追踪;二是通过驻缅甸小科科群岛的海军基地侦查印度核潜艇以防其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三是在科伦坡港驻扎一支具备反潜能力的舰队,一旦察觉印度的不良企图就对其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不过,日常来看,还是第一条居多,也就是中国海军会通过驻印度洋的海军潜艇部队,对印度核潜艇的活动进行跟踪侦查,就是现代版的“猫鼠游戏”。印度的核潜艇技术还不成熟,噪音肯定很大,这很容易追踪,所以中国海军玩起这个游戏来让印度甘拜下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1:47 , Processed in 0.07860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