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5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章敬东:全国独家写出苏岩礁---日向礁对中国海军未来的危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21 22: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章敬东:全国独家写出苏岩礁---日向礁对中国海军未来的危险

     苏岩礁—日向礁对中国海军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韩国占领了苏岩礁---日向礁,中国未作任何反应,后来在多次正式场合,无论是我们的外交部还是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都反复强调:“苏岩礁是水下暗礁,不具备法定领土性质的基础,因此中韩之间不存在领土主权争议”

一、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然东海—黄海水下的苏岩—日向礁,中国自己的官方都认为不具备法定领土性质的基础,那么南海南沙群岛水下20多米深处的曾母暗沙、南康暗沙、蓬勃暗沙、万安滩、海马滩就具备法定领土性质的基础吗?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同样不具备领土性质的基础。
     一旦被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将我们自己的观点如法炮制、移花接木、依此类推到南海,那就形成我对南海底部领土主权诉求的自我否定。
     如果中国一定要坚持对南沙群岛水下暗沙的领土主权诉求,那就只得承认黄海---东海水下的苏岩礁—日向礁同样具备法定领土性质,这样,中国在南

海底部的主权诉求才有立足的根基。
   
一旦接受这种观点,必然对将来的中韩黄海划界造成影响。

二、        对黄海分割的影响
     韩国是美国的战略盟国,中美一旦出现战争前奏,谁都不能排除美国不怂恿韩国急于提出与中国海上划界。

     由于中国江苏沿岸没有远距大陆的离岛,必然只能以大陆海岸作为基线;韩国却可以依托已经占领了的苏岩礁—日向礁作为划界基线。这样,中国与

韩国的海上国界就划在了江苏大陆海岸与苏岩—日向礁直线连接基线的相向中间线之间,大半个黄海的宽度就归了韩国。

三、        对中国海军的影响
      历史上,由于黄河、淮河的出海口在黄海,造成大量的河川泥沙沉淀在黄海的中国大陆一侧,使数万平方公里的苏北浅滩出现在中国近岸。特别是在N37°50′与E121°21′---123°22′的黄海出现了落潮期露出水面109万亩的滩涂和涨潮期淹没在水下数米的浅滩。



      在和平时期,中国的航母从大连到青岛再到南海是可以一路畅通无阻的,可是一旦中美出现战争,还能够继续保持一路畅通无阻?谁能够拍着胸脯保证?  

      韩国必然倒向美国,美军必然会配合韩军控制住中韩划界韩国一侧的黄海。如果中国海军非要强行通过韩国一侧的黄海深海区,必然引发中韩战争,那样一来,中国面临的敌人又多了一个。如果不强行通过韩国一侧的黄海深海区,那么中国海军就会成为困在苏北一带浅海区的浅水蛟龙。

      在这样的划界下,N37°50′中国一侧的水深就在0---9米之间,而中国“辽宁号”航母的吃水深度是10.972米,9米的水体,不但连最起码的航母吃水深度都不够,而且连潜艇下潜的水体都没有。这样,搁浅在苏北浅滩的中国北海舰队,当年“北洋水师”的悲剧会不会再次重演?应该引起思考!

      我们许多人都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

姑且不提山东、江苏沿海渔民已经把能够缠绕舰船推进器螺旋浆的海带种植在了40米水体以内的黄海区。

      由于现在形成了官2代、官3代、官N代的用人世袭制,把体制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排除在参政议政的大门之外,就好比近亲结婚一样的内循环,后代的智商水平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依此类推:能够进入体制以内的人,并不都一定是13亿中华民族的最精英。由于进入体制部门人员的智慧短板,必然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战略竞争力。在思维就是战略利器的现代社会,眼光、观念与谋略的短板必然严重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安危。

       国际之间的战略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智慧较量,而不是官方与老百姓之间的智慧比拼。

       这样下去,真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担心!

(其实,能够让中国轻舟驶过万重山的战略棋局我早已写出,但是由于没有正常的渠道,不可以见天的谋略不能够网络发送。因此只有座看国家被迫卷进美国精心预设的军备竞赛陷阱而举步维艰。)



章敬东 于 2014-1-26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4-5-15 13:32 | 只看该作者
军事奇才章敬东受苦,全国人民遭殃。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9 16:20 , Processed in 0.0930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