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3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俄嘴上不说实际暗中已结成军事盟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2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俄嘴上不说实际暗中已结成军事盟友

奥巴马结束了“亚洲四国行”,对于美国宣示“重返亚洲”不动摇的姿态,相对于亚太错综复杂的局势,这次蜻蜓点水式的访问释放了太多矛盾讯号,将会令原本就不平静的亚太陷入更深的动荡,特别是会对中国产生很不利的巨大影响。而与此同时,美国也在加紧布局乌克兰局势,大批美国和北约的作战力量逐步进入乌克兰周边地区,且在美国的唆使下,乌克兰当局正在东部地区积极备战,乌克兰战争也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因此,有国外分析指出,在宣布对俄罗斯实施遏制和封锁的同时,美国也激化了自身同中国的关系,也就是说,对美国来讲这完全是自杀性政策。今后更为现实的可能是,在这种局面下美国将不得不在全球战线同中俄联盟对抗。
实际上关于中俄军事结盟的问题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盛行,不过,由于美国实行各个击破的原则,并没有对这两个国家同时发力,这也使得中俄两国各自为战,从内心来讲也没有达成军事结盟的意愿。虽然上合组织名为反恐,不过,这也反映了当年中俄两国对北约东扩和美日封锁围堵中国的担忧,在没有切实感受到美国暨众盟友的巨大威胁前,中俄两国都不愿意把其升格为军事同盟。所以,不管是从中国还是俄罗斯传来的消息都表明,两国均暂无意愿组建针对西方的军事同盟,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不久前的记者会上,还公开声称中俄两国没有组建军事同盟的计划,且这种军事同盟已经不合时宜。而中国对此更是显得很不热心,近三届中央领导人均反复声明过,上合组织不会升格为军事同盟,中俄两国均无此意愿。
但早前的声明也是针对当时的世界局势而作出的,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俄两国各自的战略判断局限性。而现如今,已经甩掉反恐包袱的美国暨北约盟国,已经敏感的感受到俄罗斯在欧洲中国在亚太的实力崛起,正在积极准备腾出手来用武力压制中俄两国。在欧洲方面,西方国家表现的就是继续瓦解俄罗斯的卫星国,并试图继续将北约的边界划到俄罗斯家门口,还在俄罗斯周边部署有大量的反导系统,目的就是彻底围困死这个昔日的死敌继承者;在亚太方面,调整驻守第一岛链的美军到第二岛链以保其安全,将60%的美海军作战力量部署到亚太,加紧调和日韩澳菲越等多股力量形成反华集团,无视中国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促使日本走到对抗中国的最前线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使中俄两国深感压力巨大,好像如果不抱团取暖,谁都难以单独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联手暗算。
正是因为美国同时把中俄两国作为战略对手,这才招致中俄两国逐步加深的战略合作,也可能是美国现在最大的战略失策。目前中俄两国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植根于两国需要维护共同的利益,建立在两国在一系列国际与地区安全问题的理论共识和价值共识基础上。因此,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暂时不需要用规定同盟义务的相关法律条约来维系。当一旦美国逼迫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的时候,毫无退路可言的中俄两国必然会自觉的向军事同盟推进,而且这种局面一旦形成,有可能会形成“新冷战”的态势,新的世界两(多)极化有可能会加速到来。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俄两国都不会对可能的军事结盟置喙太多,也即两国正处于战略结盟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两国在战略上互为呼应,主要表现为中国不公开但实际表现就是支持俄罗斯的乌克兰及格鲁吉亚政策,并且在反对北约东扩和欧洲导弹防御政策方面全力支持俄罗斯,而俄罗斯则逐步开始支持中国的东海及钓鱼岛战略,以及中国的台湾战略,甚至还有中国的反亚太再平衡战略。再到一定的时段,中俄两国可能会进入真正的军事结盟时期,这一阶段可能是在俄罗斯遭遇北约在乌克兰的反击,而中国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遇到麻烦时,两国不得不共同实现军事合作来应对自己面对的军事威胁。当历史进入这一阶段时,就会自动拉开中俄和美欧新冷战的序幕,世界将再次陷入军事对抗的新时代。
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指出的那样:在美国同时挑动同中俄两国的对峙时,中俄嘴上不说,实际已是军事盟友。也就是说,现在中俄两国都不会承认两国已结成军事盟友,但是就他们的实际行为来看,两国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军事盟友,不过这只是其军事结盟的初级阶段罢了,毫无疑问,这种结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深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4:04 , Processed in 0.0842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