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中坦克米-24为何在乌克兰频被击落?
尽管乌克兰总统大选已经落幕,但是乌克兰东部的亲俄武装并没有消停的迹象,而乌政府军也在继续着清剿行动。据新华网基辅近日报道,乌克兰“反恐行动”新闻组负责人谢列兹尼奥夫5日向媒体宣布,乌军方两架米-24武装直升机4日在东部顿涅茨克州斯拉维扬斯克市郊被反政府武装用肩扛式防空火箭击落,两名飞行员受伤。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官方拒绝承认的斯拉维扬斯克市“人民市长”波诺马廖夫当天宣布,在过去的24小时内,斯拉维扬斯克市民兵在与乌克兰军队交火过程中击落3架直升机。谢列兹尼奥夫承认,乌克兰军方当天在斯拉维扬斯克市郊的战斗中有两架米-24武装直升机受损。根据乌官方提供的信息,两天来乌军方已损失4架武装直升机。
自乌克兰政府5月初开始对东部独立武装进行打击以来,目前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10几架直升机被击落,而其中至少有9架是著名的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在关注乌克兰局势恶化的同时,人们频频看到这种武装直升机被连续击落,忍不住产生一个疑问:这是一种什么机型?为何在一场非正规战争中被击落数量如此多呢?
米-24“雌鹿”武装直升机是前苏联设计的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由前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投入苏军服役。该机的显著特点是机首的两个操作人员座舱,十分类似于同时代米格-21的驾驶舱,但是前者拥有两个这样高低错落的座舱,再加上挂满炸弹和火箭或导弹的短翼,使其充满凛然的杀气。
据称,在该机服役过程中经过多次改进,共有7种不同机型问世,总的生产量超过2500架,在前苏联的盟国和卫星国中大量服役,装备这种机型的国家可能超过20个。米-24常用于空中巡逻,机上通常携带2具火箭吊舱、2具四联反坦克导弹挂架和500-700发机枪弹,或者携带10枚100公斤炸弹或4枚250公斤炸弹或2枚500公斤炸弹。
米-24的主要任务是为己方坦克部队开壁前进通道,清除防空火力和各种障碍,压制空降区敌人的先头部队,后期该机不仅可以当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还可用来攻击消灭敌方的直升机。该机最出名的战斗洗礼是在阿富汗战场上,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苏阿战争中,米-24被阿富汗政府军和苏军大量使用,据称总共有333架各型米-24被击落,因而成就了其一代名机的声誉。
在这场战争中,该机乘员的伤亡率高居所有飞行员之冠。造成其最大损失的最初是高射机枪和小口径高炮,分占全部损失的42%和25%,其余大都是机械故障损失。在后期美国想方设法为阿富汗游击队装备“毒刺”式肩扛导弹后,米-24的被击毁概率再创新高。
虽然历经多次改进,但是由于属于第一代武装直升机,其存在的很多严重缺点是其创下被击落武装直升机的世界记录。之所以如此,可能有如下几大原因:
一是该机的设计战术是2架或4架或8架直升机彼此距离50O-80O米,飞行于1500-1700米高度,围绕一个地面被攻击目标进行车轮式的轮番打击,而这一高度正好是各种小口径高炮和大口径机枪的有效射程内;
二是初期服役的米-24主要使用机炮和炸弹打击目标,也有时候使用早期射程较近的火箭,这使其不得不在靠近目标达到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使用武器,这也是一个危险的高度;
三是阿富汗属于高原多山地带,阿富汗游击队躲藏在山脉内部的角角落落,不十分靠近是很难发现和打击目标的;四是在米-24的连续打几下,阿富汗游击队掌握了其固定战术,往往设下陷阱,在某些高山的险要地带部署高射机枪埋伏,在该机穿行于崇山峻岭中时突然袭击,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现在的乌克兰武装冲突中,乌军使用了大量的米-24参战,尽管这些机型较新,但是其主要战术改变并不大,需要抵近攻击躲藏在室内建筑中的分裂武装民兵,这也使其直接面临它们的重火器袭击。此外,分裂武装民兵手里有大批的肩扛式单兵防空导弹,外形凹凸不平雷达反射面积庞大也缺少有效的红外抑制装置的米-24,可以很容易的被各种制导系统所瞄准,这才是众多米-24折戟的主要原因。
由于该机属于第一代武装直升机,再加上基本都是前苏联时期生产的机型,他们大都没有装备西方国家普遍使用的自卫装备,虽然后期的米-24V加装了雷达告警系统,机尾装有32联装红外干扰弹和一套主动式红外干扰器,但已很难保证对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型肩扛式导弹的攻击。更主要的是,从米-24从乌克兰东部城市上空飞过的电视画面中,看到其飞行高度不过300-500米,在这一高度上,即使装备有现代化的雷达和红外告警装置以及干扰弹,恐怕还来不及动作导弹就逼近了。何况,乌克兰军队装备的还不见得是米-24V型,而早期型号的服役时间肯定远大于乌克兰独立的时间。
由此可见,米-24虽有“空中坦克”的美誉,而且火力强大,但是战场生存力却极低。特别是作为第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其各项性能都已落伍,很难躲过现代化防空兵器的打击。以阿富汗战场和现在乌克兰东部的战损来看,如果乌克兰局势持续乱下去,老旧的米-24被击落的数量还会继续大幅攀升!
来自群组: 国际军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