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7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际反恐为何越反越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6 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反恐为何越反越恐



闫 桥 / 文

24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反恐峰会,通过了2178号决议,要求各国通过边界管制、情报共享和立法等措施制止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流动及实施恐怖行动。而中国代表外长王毅针对恐怖主义的新动向和新变化所提出的四点主张也颇受瞩目,即加大信息的搜集与分享;加强网络反恐;切断流动和融资渠道;推进去极端化。



由于美国是本月轮值主席国,所以奥巴马主持了这次会议,美国国务卿克里等高官也参加了这次峰会。看来美国是很会抓这样机会的,因为这样会看起来更像是对美国在领导反恐战争,似乎更具有了合法性。而英国法德等国对空中打击叙利亚IS没有联合国授权颇感疑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就有必要利用联合国安理会这个平台推进反恐跨国联盟的建立,否则单纯由美国组织新的反恐联盟不仅缺乏号召力,恐怕还会在打击效果上打折扣。



我们看到,峰会是一致通过了第2178号决议的,因为在反恐问题上各国都感同身受。2178号决议要求采取措施打击外国战斗人员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加入当地极端组织。决议指出,安理会强调迫切需要解决“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等恐怖组织招募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这一威胁,要求所有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解除武装,停止一切恐怖行为,停止参与武装冲突。安理会决定,联合国会员国应根据相关国际法,预防和阻止招募、组织、转运或装备人员前往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来实施、筹备或参与恐怖活动以及接受恐怖主义培训等行为。



这说明这个决议就是要对伊斯兰国组织进行世界范围的遏制,因为根据联合国估计,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1.3万名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已加入“伊斯兰国”和“支持阵线”。奥巴马说,外国恐怖主义战斗人员除了在中东等地区加剧冲突,并对当地民众构成直接威胁外,还可能试图重返原籍国发动致命的恐怖袭击。面对上述威胁,不少国家都已开始通过联合国加强合作,采取了将外国战斗人员逮捕归案、粉碎恐怖分子计划等行动。



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反恐峰会上指出,国际反恐必须标本兼治,尤其是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和滋生土壤,采取军事行动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打击恐怖主义不能采取双重标准,更不能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各国要加大信息收集与分享,加强网络反恐,切断流动和融资渠道,推进去极端化。王毅强调,中国一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将继续坚定地参与国际反恐合作。



王毅指出,恐怖分子漠视基本人权,挑战人类文明底线,是全人类的公敌,各国必须共同应对。国际反恐必须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在政治、安全、经济、金融、情报以及思想领域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尤其是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和滋生土壤,采取军事行动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和安理会决议。恐怖主义不论以何种形式出现,不论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事,都必须予以打击,不能采取双重标准,更不能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挂钩。各国要加大信息收集与分享,加强网络反恐,切断流动和融资渠道,推进去极端化。他强调,中国一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将继续坚定地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中方坚定支持中东地区国家反恐努力,支持伊拉克加强反恐能力建设,愿在情报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同各方加强合作。中方将向伊拉克包括库尔德地区提供6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援助。



应该说,中国对反恐问题的立场和看法更具有世界的广泛性,不单单是围绕中东反恐问题说的。中国主张对国际恐怖主义采取标本兼治的办法,就是要提醒国际社会继续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现代国际恐怖主义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宗教的社会病的突出反应,所以全世界应该在寻其根源和铲除其滋生土壤上下功夫。再就是实现情报共享,克服在认识上的双重标准,同时注重网络反恐,切断其资金链条,这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笔者认为,正像王毅所指出的那样:“国际社会必须拿出新思路,在未来的国际反恐斗争中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主导作用,在政治、安全、经济、金融、情报以及思想领域综合施策,尤其是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是这次反恐峰会的一个新亮点,假如还照过去的老办法办,即便现在会有一些成效,但很快又会陷入到“越反越恐”的沼泽之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8 02:58 , Processed in 0.0869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