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8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异同之遐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2 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异同之遐想
    告白

    余出身农村草根,生活在民间底层。兴趣广泛,但才疏学浅,老朽愚钝,终一事无成。年近七十,和九旬老母二人相依,度残年余生。一年多前,接触电脑,始觉其中大有天地,别有一番乐趣,爱上矣!奈人笨、病多、脑力不济,又不会输入,上网是请人帮助注册。现只能打开,看看网页文章,或下载而已。其余跟帖、发帖等一概不会。像我等没文化、不懂电脑不会输入的老人,要发一个全新有字数限制有独到见解的帖,无疑是折磨。试了多次也不成,有时按错键造成误操作或死机,没奈何!为了多积分,提高等级,只好请人将旧时习作发上,自知拙劣谬误、不妥之处甚多,望谅并请多批评指正。在下衷心感谢!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异同之遐想

  中国象棋是我国人民群众经过漫长的年代创造出的一种双方对弈的棋类游戏。它起源于何时,至今众说纷纭,最早见于战国时楚人宋玉写 的楚辞《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汉刘向的《说苑》有“斗象棋而舞郑女”等,但仅见于“象棋”两字,而未见其具体内容。近似于现代象棋的记载,最早是唐牛僧孺所撰的《玄怪录》,里面说到“象戏”的形式,是两军对垒列队交锋,“天飞斜三度止,上将横行系四方,辎车直八无回翔,六甲次第乖行。”其兵种有马、将、车、兵等。还未演变成现代象棋。经过宋代的改革、发展,到宋末,中国象棋已经定型,已有近千年历史。

  国际象棋其雏形为公元二至四世纪流行于印度的一种棋戏恰图兰卡,六世纪传入波斯和中亚,此后即在阿拉伯各国和中亚广泛流传。十世纪传入欧洲,渐成为欧洲中世纪“骑士七技”之一。十六世纪上半叶基本定型,已与今制相同。十九世纪规则完全统一并得到各国普遍承认。从上可以看出中国象棋是在中国国内诞生的,没有受到外国的影响。而国际象棋的产生、初具雏形到完全定型并得到认同是有一演变过程,受到西方特别是欧洲文化的巨大影响,是名副其实国际象棋。

   本文试图就两种象棋异同的文化内涵作些浅薄的推论。

  一、中国象棋棋盘就像一个古战场,中间河界把战场分为相当两块阵地。每块阵地靠己方后边中间有一个“九宫”即中军帐。棋盘横九纵十共九十个交叉点,可视为战争的据点。双方棋子按古代常规战争那样先列成对称阵势,然后再行交锋,各棋子按照步法规则一来一往、一进一退、一功一守、一送一兑、一避一让争锋相对、形成争斗、打杀局面。双方棋子在各据点上移动,通过吃子、兑子、钳制、避让、躲闪、跟子、垫子、阻挡、叫将等交锋和对将的相互攻击和防卫,逐渐出现兵力上强弱,形势上优劣,最终导出战斗的胜、负、和的结果。

  中国象棋棋子按对阵的形式对称(轴、中心两种)分布在交叉点上,底线九个棋子紧密横着排列,尊者“将”(帅)居中,两侧分列是“士”、“象”,再外为两“马”,两“车”居边。马位高两线上置两“炮”,“炮”上面一线从中心开始,隔一纵行横向分列五“兵”(卒)。“兵”列置最前,离本方边界尚有一步,距“将”甚远,隔三道线,距对方较近,只隔两道线。上述列阵布势似为古代屯田守疆、或充军戍边之反映。双方地域为纵九横五,两阵(方)间的空阔地带写有“楚河 汉界”,为隔离地带,(中间地段)。整个阵局为内紧外松,疏朗有致,尊卑有别,礼法井然。

  国际象棋棋盘设置为横八纵八共六十四个方格,交错分两色。棋子按轴对称分布在方格内。无九宫,兵紧靠王。对局开始时,双方棋子在棋盘上的摆法如图,要注意的是,白格的盘角一定要摆在对弈者的右侧。以白棋为准,底排上最外面两格摆的是“象”,靠左“象”摆的是“后”,靠右“象”摆的是“王”,底排前一排摆的是8个兵。白后对黑后,白王对黑王。己方和对方中间相隔四方格,每方布置紧凑严密,无空隙,与对方中间是较大空间(占棋盘一半)的空旷地带,似是两个主权国家(城邦)之间的一种抽象艺术化的表现和两国间关系的反映与缩影。

  中国象棋棋子放置在点上,往往给人以局促、狭小、呆板、固定之感,自由度小,强制力大。国际象棋棋子放置在方格内,记载棋子位置和棋谱着法也是用方格命名。方格,即小的面,比交叉点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个人活动空间。这可能又是欧洲重视和推崇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潮有关。

  二、两种棋都是分为两色。中国象棋行棋是红先黑后,国际象棋是白先黑后。一方十六子,共三十二子。弈法同是对方的最重要的棋子被杀为胜。中国象棋的棋子有七类即将(帅)、士、相、马、炮、兵(卒);国际象棋有六类即王、后、堡垒(车)、骑士(马)、教士(相)、兵。从种类看中国象棋多一种,且“炮”的行走如“车”吃法是隔子,即“炮打隔子”,有变化。反映了火药发明国在军事活动中已利用热兵器(炮、火箭等)和机械装置(弩机、抛石机等)实行较远距离超越障碍物的进攻。国际象棋则无此.

  中国象棋最重要棋子为“将”,为军队的最高统帅,其生死至关重要,一切围绕它的安全而定故。中国象棋是较纯粹的两方军事斗争,似是一国之内的事,不排除一方胜利后,力量强大了能推翻国君称王称霸,面南而享九五之尊。国际象棋最重要的棋子为“王”(King,其原义是国王、君主),胜负由两王间一方被杀而定,故是两国之间的争斗和决战。由此可见中国象棋是局势的棋,国际象棋是国家间的棋。但中国象棋似乎暗示了最高领导即皇帝其地位是毋庸置疑地不容改换,是关子,上天所定黎民百姓不应该也不能考虑的。只能是服从、接受、承认现实。以自己为正宗、真宗、神授、民拥而独权地位,不可一世。是“阿Q”的老祖宗。

  “将”(帅)的不能出九宫,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即使遇到生命危险时,也只能在九宫逃、闪、躲、避,别无他法,较消极被动。似反映了古代人对玉玺、帅印、符令、九锡、宝器、宗庙、都城(宝殿、中军帐)、祖坟、祭器等崇拜有很大关系,从一侧面反映了其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本色。国际象棋则无,“王”可以行走四方,甚至在残局时,可以主动出击,帮助战斗对方。

  “将”(帅)还不能会面,即“将”与对方的“帅”不能在中间没有其他棋子时互相照面。这是双方敌视势不两立到极致的一种表现。虽然双方都在中军帐中,中间还隔好多距离,谁对谁也没有直接威胁;但就是不能面对面,可以面对对方马、炮、兵、士、相、(车因攻击范围内,故不能面对),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可能和过于自尊、不愿协商、妥协,大一统、老子天下第一等所谓“面子”有关。

  国际象棋也无此规定,只要不在对方攻击力内,不图虚荣,近距离也可,甚至长途跋涉深入腹地去牵制或攻击对方子力。

  中国象棋的棋子“士”只能在自己的九宫内活动,其范围只有五个点。“相”虽然不限于九宫内,也只能在自己一方固定的七个点活动,范围也有限。

  中国象棋的“士”、“相”在早期为偏、裨(将),为将的助手,即参谋、机要、护卫、传令等职责之人,实际战斗力小,不能外出进攻作战,仅在己方受到特别是将的中军帐(九宫)即将受到威胁时能歼敌或防卫作用。国际象棋缺这类棋子,无冗员,似重实效,兵精政简。

  中国象棋一方十六子,有五兵,兵是最低等级最下层的棋子。国际象棋十六子中有八兵,较中国象棋多,似其蕴含、折射的背景和环境是底层与高层之比大于中国所对应的,即黎民供养各级官员数,欧洲小于中国。

  国际象棋中有“后”(Queen,女王,皇后,一群妇女中之最佳者,攻击威力最大者),明显属于女性,且棋子“后”的威力最大。对照欧洲历史上及现在出现过女王女国君女爵士及女骑士,崇尚尊重女士的情况与我国过去对女性的压迫、奴役、凌辱等现象是不难理解的。武则天称帝,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且后来屡遭非议和反对。故在女性问题上,国际象棋反映了欧洲比中国进步,起码也表明他们对女性女权比我们重视。

  三、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规则有数处值得注意,其异同反映或蕴含、折射出某种观念或思想习俗。
  1、兵。中国象棋的兵在己方时,只能向前,而不能左右行走,受到束缚大。受到攻击时如不能前行避让(前面有己方棋子),只能等死被对方吃掉。唯有到对方地界(过了河)才可以横行,且只有向前无法后退。到了对方底线,作用很小了。虽有战功,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但价值被利用后,无法改变处境,仍处于低层,生老病死无人问津,自生自灭。
国际象棋的“兵”情况有些变化。其从开局到终局,其走法如一,不存在在己方区域受限制的情况。而且一旦冲到对方底线,还可以因“战功”跃升为威力强大的棋子,包括升变为“后”,这是对下层人士因个人努力、奋斗而获得战功、伟绩、成就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存在等级,但可以改变。

  2、中国的“马”、“象”斜行的棋子有“蹩脚”或“塞象眼”规定,就是自己一方的棋子有意或无意处于这种位置时,“马”或“象”也不能走动。这是自己给自己造成麻烦,属于内耗。这固然增加了行棋的变化、趣味和技巧,但也一定程度暗含人事关系之微妙与复杂!直行的棋子不可以有这规则,斜行的“士”每步(从一个点到相邻的另一斜点)又不能有这规则。反观国际象棋,没有这种限制或许他们这种观念淡薄、或许认为无必要设立此限制。

  3、国际象棋无属于王室侍卫的棋子。它的“车”(Rook、Castle)直译应为城堡、堡垒、古堡。城堡在欧洲中世纪既是贵族家庭居住地,又是军事要塞,两者兼有之。城堡的建筑是庞大的,可以住许多人,其中就有多服役或招募来的兵丁战士(贵族领地内的奴隶、工匠、农民和自由民)。虽然“堡垒”和中国象棋的“车”走法一样,但其内涵是不同的。中国象棋的“车”是由战车演变成的,即古代几匹马拉着的大战车,战车上有好多士兵用长兵器戈、矛或用弓、弩发射箭、矢以攻击对方,多辆战车协同作战,周围也可能骑马的武士或步行的兵士配合,这和“堡垒”是不同的。在规则上和实战经验上两种象棋的“车”、“堡垒”也可看出不同:1、理论上中国象棋的“车”在开局第一步即可出动可以走,尽管这不合理。国际象棋的“城堡”却无法动弹。2、中国象棋的行棋方针是“车”尽早出动,或巡河防御或深入对方去干扰牵制对方,国际象棋一般是“骑士”、“教士”先行出动,“城堡”较后出动。这暗合了“城堡”是不宜先动、较固定的。“骑士”、“教士”“兵”轻骑从简,活动性大,宜先动。抑或有伦理说教(宗教信仰)先行或并行之意。

  4、同样国际象棋的“马”(knight)原义是骑士、武士、爵士,是指有侠义勇敢而又文雅之人。和中国象棋的“马”虽然棋子走法一样,可能都是来源于骑马打仗的人,但国际象棋中“骑士”更接近中国古代民间推崇的替天行道、仗义疏财的侠客、剑客一类人。不幸的是此类侠义不被当时主流社会所认同和接纳。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5、更为奇特的是国际象棋中有棋子“相”(Bishop)是指主教、教士,从立体形象和平面图形看有十字架装饰,分明基督教的教士,表明基督教(天主教)在国家政治和世俗生活中有巨大影响。它的位置在“王”、“后”左右,是国君近臣。中国象棋的棋子“相”无论从作用、影响还是从攻击力都无法与之比的。基督教文明影响欧洲的历史及发展,z而中国的原生宗教——道教,在历史中的真正作用很有限,只不过多被统治者用以欺骗、麻醉和驯服百姓的手段或方法,这是常态。或被接竿而起的人用以号召、组织反抗的队伍,这是一些特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如此。孔孟之道虽被老百姓自称为“儒教”,但还够不上宗教的层次,是“次宗教”或“半宗教”,是我们百姓(包括笔者在内)的一种“画饼充饥”的自欺欺人之说。

  6、国际象棋规则还有一种走法即“王城堡”易位,值得注意。中国象棋“将”只能在九宫活动,故不能有易位规定。国际象棋的规定是否意味着,为了安全和生存,根据进攻或防御的需要,“王”或者所代表的国都、王室可以转移迁徙,可以和城堡(城邦)妥协、让步以结盟共同对敌。这是国内各地区、阶层、世俗、教会、官员、平民间,用政治办法解决内部事务,协调并解决各种利益或势力集团的矛盾冲突,然后一致对外。当然不排除诉诸武力和采取阴谋手段。

  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看,国际象棋的全部子力都能进攻或防御,能到达双方全部地方(兵因走法和开局位置关系不全部是),而中国象棋的进攻力是比国际象棋少五个,(将,士二,相二)多冗员,低效率,干活人少,拿俸禄者多。

  四、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摸子走子,落子无悔,是下棋的基本规则。正式比赛迟到或走棋还有朝时作负的规定。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都是以将死对方的王或将(帅)为胜,王或将(帅)被将死的一方为负。双方都将不死对方的王或将(帅)为和。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有着截然不同规则判定胜负。
1、        长将。一方连续不断地“将军”,而对方的王竟无法避开“将军”,这叫“长将”。
2、        长捉。一方循环往复不停地捉吃对方棋子就叫“长捉”。
3、        长杀。一方走子,循环往复不停地准备下一步将死对方,就是“长杀”。
4、        长打。“将军”、“捉子”、“要杀”、“抽吃”都算“打”着。一方交替连续运用这几种“打”的(二种以上)逼迫对方,称为“长打”。


  中国象棋规则规定以上四种情况应判和棋;而国际象棋规则规定,走出这“长将”、“长捉”、“长杀”、“长打”的一方违例,不变判负。

  国际象棋规则更有一种逼和规定,即轮到走棋的一方王没有被对方“将军”,但又无路可走(即不能送将),同时自己一方任何其他棋子也没法活动,总之,不能进行任何合乎规则的着法,形成无子可动的局面,这叫逼和,按规定应判和棋。但此种情况下中国象棋判负,出现这种无子可动的棋局相当多的是一方没有进攻棋子,只剩孤王或将(帅),对方还有进攻棋子,从而按规则无子可动一方判负。

  中国象棋的规则似倾向于一定要决个胜负,除非实在是双方势均力敌,或者双方都孤将残兵,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无法分出了胜负。故可定是军事战斗的一种反映,中国古代开战前要排好阵形,主将挂帅出征,安排一切,先锋官先行,然后两军对阵,兵对兵,官对官(将、校、尉)厮杀。击鼓出击,鸣金收兵等,当然有一系列的战略战术。不过,好象对于不按常理、不太正规的作战方法不认同,如“长将”、“长捉”、“长杀”、“长打”,故要判负。比较认同所谓“兵多将广”、“武艺高超”、“勇猛力战”等类型作战方法;不太认同不给对方以重创、歼灭而骚扰不断、纠缠不休,游而不击、战而不斗、会而不战、击而不烈等作战方法,故可看作中国象棋军事色彩较浓,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较深,有你无我,非要拼出个你死我活的结果。

  国际象棋可看作反映两国间的斗争,有军事上但又有政治上的。国际象棋的胜负规则其中判和有好多在中国象棋的规则是判负的。军事上一般是要决出胜负的,而在政治上特别是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有不少强调政治的协商、妥协的重要,故在国际象棋的规则中有一定反映,力量较弱的一方,甚至是只剩下一个孤王,仍然可设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长将”、“长捉”、“长杀”、“长打”甚致制造“逼和”而达到和局,即不输不负,从而保住己方(国家)再图将来。这种规则、方法,在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似乎是不能想象和接受的。
   
  五、棋谱是象棋的语言,在象棋对局中,各棋子的走法得用术语、数目来表示。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记谱法有明显不同,中国象棋是用进、退、平三中术语表示,红方着法用中文数字一——九表示;黑方着法用阿拉伯数字1——9表示。正规棋谱每一着(步)用4个字表示:第一字是棋子名称,如:“车”、“马”等,第二字是棋子所在直线号码,如“一”、“3”等,而且是(对行棋的人)从右向左依次排列,第三个字是棋子行走的方向,向前走用“进”,向后走用“退”,横着走用“平”,第四个字是棋子进、退的步数或到达直线的号码。现代棋谱用“简易记录法”,棋子移动君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棋子横走时省掉第三个字“平”,如车一平二简化为车12;如果棋子前进或后退时,则在第四个数字下方划一横线表示“进”,在上方划一横线表示“退”。
    国际象棋记谱,国际棋联规定用棋子名称的英文缩写表示。王为K,后为Q,车为R,象为B,马为N,兵为P。兵的符号在着法记录总一般省略。完整记录法:一着棋先记棋子名称(兵可省略不记),再标出棋子原来位置,接着加“-”表示走棋,或者加“×”表示吃子,最后标出棋子新到达的位置。例如:白马的g1进到f3,记为马g1-f3;又如马从f3进到e5,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记为马f3×e5。简易记录法:每着棋只记棋子名称和它所到达的部位。例如;马从g1进到f3,只记为马f3;又如马从f3进到e5,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记成马×e5;以此类推。另外,0—0为王车短易位;0—0—0为王车长易位;兵升变为“后”时,简写为“=后”,升变为车、象或马时,可分别加记“=车”、“=象”或“=马”。
   

  中国象棋的记谱法繁杂、不简明、不精确,四个字缺一不可,尤其是看一棋谱不从头按谱来摆走棋子,是无法知晓棋子位置、局势状态的,这样就使事情复杂起来,费时费力又不讨好。另外是从右向左排序,与大多数人从左至右的习惯及现在书写规定相拗,颇感不便不当。
   

  国际象棋简洁明了准确,把数学上坐标法引入记谱,用确定符号表示走法及结果,不会产生歧义误解,清晰、不费力。
   
  六、中国象棋色分红黑而不是国际象棋和围棋那样分黑白二色,白可认为无色,黑为色浓深到极点。从古代的五行看:红为南方丙丁火,黑为北方壬癸水,中国习惯一般认为红为吉庆之色,黑为凶恶之色。两者对垒,由吉庆之色先行。国际象棋为无色(白)先行,围棋为黑色先行,白为圣洁、清净、无邪、光明之色,黑为悲、恶、保守之色。其寓意差不多。

  中国象棋是平面的,用汉字来表示棋子,且又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种棋子,以分别两方,如将与帅,兵与卒,象与相等,给不识字的人和外国人增加了难度。国际象棋的棋子是立体的,依照形象特征雕刻制成,容易识别,其平面图案仿立体棋子而成,特征明显,一目了然。由于棋子标识繁杂不合理、记载棋谱种种不精确不明了,冗长不清,影响中国象棋在国际上推广和流行。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是棋类游戏,同是人类发明的,但由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产生发展和流传,受不同文化传统侵淫,故有类似的也有迥然不同的地方,其中反映、折射和蕴涵的哲学、宗教、思想、历史、文化等内涵是可以探讨也值得探讨。棋虽小,事关大。本文略加评议,抛砖引玉,以期专家学者重视,能写出言之有理、有据、有物的文章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9 16:17 , Processed in 0.08616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