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2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9 1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导 读

对历史的思索,需要时间的沉淀。

在辛亥百年之际,人们在思考:该如何审视100年前的辛亥革命?

历史学家章开沅认为,评价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以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这是大视野中的历史,延续的是同一个主题:中国的自强,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复兴。

今天,当中国GDP已跃居世界第二,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日益加重,国外舆论争相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时,我们感受到了自己被世界所认可、所尊重,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此刻,我们很难体会到100年前,中国人被视为“东亚病夫”时,中国人那种愤懑与不甘的心情。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下我们正书写的伟大篇章,与百年前辛亥志士仁人的理想一脉相承。他们未竟的强国梦想,在今天的中国正变为现实。

我们回望百年前的那段历史,思索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辛亥革命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

◆一家治一国的皇帝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界标

◆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无非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共和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

记 者: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

林家有:辛亥革命与历次改朝换代是不一样的,过去的农民起义无非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推翻一个专制暴政,开始另一个新的专制暴政。这是中国过去2000多年不变的历史循环。而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而且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开创了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从此神州大地不再有臣民之说,而由公民取而代之。

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就是从形式上结束帝制,发生了国体、政体的变更,一家治一国的皇帝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界标。从这层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历史定位是划时代的,开启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大门。

记 者:有人说辛亥革命最终的胜利果实还是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是失败的,后来的民国无非是竖了块共和的牌子,骨子里还是封建宗法那一套。

林家有:金冲及先生在他的著作《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人们常说辛亥革命将清朝政府改称“民国”,无非只是换了一块招牌,但是不能小看这块共和招牌,换不换这块招牌区别很大。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人想搞帝制复辟,想做皇帝,想搞家天下那一套,都是逆时代潮流而动,都是没有好下场的,袁世凯如是,张勋亦是如此。

另外,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丰碑。对于中国来说,真正的民族觉醒必须表现为思想上告别传统,制度上接轨世界,行为上合乎现代。这样的觉醒在辛亥革命显示了端倪,并在此后的历史实践中反映了出来。

立宪难道比共和革命更适合中国吗

◆辛亥革命是不是搞错了?历史已经证明它没有错,它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进步的

◆立宪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必须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打破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

记 者:现在学术界思想活跃,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辛亥革命,而是走君主立宪道路的话,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如何评判这个观点?

林家有:对这种观点,我历来不以为然。现在议论孙中山及革命党人要不要发动反清的辛亥革命,毫无意义。不管你支持还是反对辛亥革命,它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且已经造成了推翻清政府、终结中国的君主制度的事实。辛亥革命后尽管出现反复,但它确立的共和、民主和富强的发展方向没有改变,也不可逆转。

辛亥革命已过去了100年,100年前的中国不是现在的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100年前进行革命和改造中国的奋斗,自有其特殊情况,我们今天研究辛亥革命只能力求加深理解,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不能教训前人应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不能以愿望代替现实,以改造世界混淆解释世界。否定先驱者的牺牲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对现实对未来都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更不是今人所当为。

胡 波:晚清政府为了自救,也准备搞君主立宪,但其目的并不是民主,而是为了帝国基业能够延续千秋,权力抓得更牢了,以至于后来的皇族内阁一出台,立宪派立马感觉受骗了,对清政府也离心离德了,转而支持革命。

历史已证明,立宪派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顽固的封建势力是不会拱手让出权力的,必须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打破那些盘根错节的旧势力,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从这个意义来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应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低烈度特性

◆辛亥革命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包括立宪派、旧官僚等都参与其中,没有人愿意为清廷这个腐朽的政权做殉葬品

◆晚清末年,日本情报人员向本国政府报告称,中国即将改朝换代。他的依据是当时社会上革命传言四起,清政府已彻底失去民心

记 者:在回顾百年前的这段历史时,我们发现了以前被忽略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历次改朝换代的起义相比,死亡人数怕是最少的。除了武昌起义后阳夏保卫战比较惨烈,没有再爆发大规模血腥战斗。有人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该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冯天瑜:在辛亥革命过程中,包括革命党、立宪派、清廷官僚等各种势力都参与进来,尤其是立宪派,他们代表了士绅阶层,在地方享有较大的话语权,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避免了更大规模流血斗争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不是某一个派别的“独角戏”。

恩格斯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他认为,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划时代历史事件,正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作用造成的历史事变。

马 勇:辛亥革命不仅时间短,而且代价也相对较小。武昌首义后,响应独立的各省,有的是靠武装起义打下来的,但也没死几个人,有的则是和平独立,所以说辛亥革命没有造成社会大破坏,没有出现大量流血牺牲的情况。有人干脆就说这是一场“软着陆”的低烈度革命。

低烈度革命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民心走向。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各阶层对清政府不满和怀疑的情绪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各地都在流传着要改朝换代的传言。在山西,民众中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一个日本情报人员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如果向一个愚昧无知的中国人问及国家大事,他会说,‘要改朝换代了’。”由此可见,当时的清廷已彻底失去了人心。这个时候,只要能有一种有组织的力量挺身而出,手举义旗,登高一呼,那么应者云集,清政府的结局自然也就是墙倒众人推了。

记 者:看似庞然大物的清帝国,其实成了孤家寡人,特别脆弱。

马 勇: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个历史细节,辛亥革命爆发后,当帝国大势已去时,众多王公贵族、大臣们都是各作鸟兽散,为自己打算,几乎没有殉节的。各省的督抚们,一看情势不大对劲,要么赶紧同意革命,摇身一变成为都督,要么立马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湖广总督瑞澂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逃到楚豫号军舰上去。清政府勒令其戴罪立功,协助北洋新军平叛。可后来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他也感到回天乏力,一切都为时已晚,索性跑到上海当起了寓公。没有人愿意做这个腐朽政权的殉葬品,大清王朝又能焉保不亡?

帝国柱石为何最终成为王朝掘墓人

◆湖北新军是辛亥武昌首义的主体,也是主要功臣

◆一方面,革命党人潜伏到新军中去“抬营”,改换新军脑筋。另一方面,科举制废除后大批秀才进入新军,他们容易接受革命思想

记 者:在武昌首义前,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两广一带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主要依靠华侨和会党,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而武昌起义则是新军率先发难,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不禁在思索,为什么是新军担起了这样一份历史重任,他们原本应是捍卫大清国的柱石?

马 勇: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湖北新军是武昌辛亥首义的主体,也是主要功臣。湖北新军是清末重臣张之洞用了十多年心血训练的一支近代军队,与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号称南北两大新式军队。帝国每年都组织秋季会操,湖北新军数次战胜了装备优良的北洋新军。作为帝国柱石,湖北新军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成为帝国的掘墓人,这是历史的讽刺。

冯天瑜:武昌首义与此前历次反清暴动的最大不同,是湖北革命党人潜入行伍,实行“抬营主义”,掌控了新军,故一夜激战,便能夺取省城。

早在1903年,“湖北革命第一人”吴禄贞组织革命党人在武昌花园山聚会。他们认为,过去的历次起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革命党过于依赖会党,会党聚集起来容易,可组织散漫,一遇坎坷散伙也非常容易。搞革命,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武装,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新军中去运动,让革命党人混迹于普通士兵,借机宣传革命主张,在基层发展势力,让火先从地下烧起来,“慢火炖猪蹄”,一旦举事时是要人有人,要枪有枪。

“抬营主义”确立后,革命党人“以最好之同志,投入军中当兵,渐次输入士兵对满清之恶感情绪”、“以改换新军脑筋为成事之根本”。大批革命知识青年在吴禄贞的介绍下进入新军,因为吴禄贞当时颇得张之洞的器重,又在各军事学堂任高级教职,有着独到的便利条件。革命党人长期埋头苦干,在新军中开展了扎实细致的策反工作,效果显著,到武昌起义爆发前,湖北新军约有1/3支持革命,1/3同情革命,只剩下1/3顽固地支持清政府。

马 勇:革命党策反湖北新军成功,还有一个客观条件不容忽视,就是新军的成分与旧式军队不一样。过去,常说“好男不当兵”。但这一情况在编练新军时,已开始改变,清末科举制废除后,大批秀才失去仕途通道,只能另谋生路,而参加新军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当时湖北新军中,士兵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会读书识字,正义感较强,容易受到革命思想的感染。

为何毛泽东说研究党史要始于辛亥

◆辛亥革命对早期共产党人是一次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汲取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铸就了克敌制胜的三大革命法宝

记 者: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如何理解毛泽东这句评论?

林家有:总的来说,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极大解放,民主精神高涨,对早期共产党人是一次思想启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早期共产党人中的年龄稍长者,许多直接参与了辛亥革命,比如陈独秀、吴玉章、李大钊、朱德、董必武、林伯渠等。以陈独秀为例,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独秀与安徽同盟会员一起发动新军响应。安徽独立后,他随即出任都督府秘书长。

毛泽东、恽代英、周恩来等人的经历,则代表了早期共产党人与辛亥革命的另一种关联,他们当时都还属于学生辈,虽未亲身参与革命,但思想上深受其影响。比如,武昌起义后,毛泽东投笔从戎,成为驻长沙起义新军的一名列兵。

对陈独秀、毛泽东等这些早期共产党人而言,辛亥革命时期的经历和思想影响,虽然只是他们个人成长及探寻救国大道的起始阶段,但却为下阶段寻求更贴近中国国情的救国路径埋下了伏笔。

胡 波:著名历史学家胡绳武先生说过,辛亥革命的历史表明,中国民主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前进航向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第二,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三,需要有一支有共同革命理想和严格纪律的革命军队。

辛亥革命没有具备这三个条件,这是它失败的根本教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吸取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铸就了克敌制胜的三大革命法宝。毛泽东在1939年论及此时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孙中山流亡海外如何成为革命领袖

◆不能因为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不在现场,就认为他与辛亥革命关联不大,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和精神领袖

◆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确立,也因为他系统地提出了革命理论,为中国民主革命制定了战略和策略

记 者: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孙中山大多数时候并不在现场,似乎与辛亥革命关联不大。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马 勇:这个说法显然是不对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确实再度海外流亡。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山中也确实没有很快赶回国内,他甚至在开始阶段并不认为武昌起义能够成功,因为同样的起义已经有过十几次。

随着形势的发展,孙中山的认识在变化,很快他就听从国内同志劝告,在为革命从事一些外交活动的同时,抓紧时间赶回国内,这就为急剧变化的国内形势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使胶着的南北和谈获得了某种突破的可能性。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第二天就拜访立宪派领袖人物赵凤昌,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使革命党人与立宪党人很快达成一致,这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至关重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急剧变化,此后孙中山与袁世凯在矛盾冲突中相互配合相互妥协,终于达成清帝退位、终结帝制、走向共和的共识。这个过程中,孙中山功不可没。

记 者:孙中山在当时是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长期在海外流亡,他的革命领袖地位是如何奠定的?

马 勇:孙中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职业革命家。1894年冬,他在檀香山组织了第一个革命团体。第二年,孙中山就策划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因泄密而流产了,却也由此使孙中山这个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医生大名远扬。

1896年,清廷密令驻英国公使馆秘密诱捕孙中山,聪明机智的孙中山在英国老师康德黎的帮助下获得释放。当时世界上很多知名媒体都对这个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孙中山也由此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国际政治明星,以至于国内无人不知,无人可以取代其地位。此后,孙中山在十几年时间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直接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

胡 波:孙中山领袖地位的确立,也因为他系统地提出了革命理论,为中国民主革命制定了战略和策略,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等政治路线,以及军政、训政和宪政等革命阶段构想,这些在当时都是先进的理念。

记 者:有人说孙中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您认为呢?

胡 波:孙中山在1896年伦敦蒙难获释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为探求救国真理,广泛接触欧洲各派社会主义领袖人物和风行于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里,孙中山还研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他后来创立了“三民主义”学说,里面许多主张都与社会主义的原则很相近。1905年孙中山访问位于比利时的第二共产国际总部,对其领导人说,我要参加你们的党,我的党也要成为第二共产国际的成员。这表明,他对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比较倾向的。这也为后来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5-18 05:50 , Processed in 0.0790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