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华民族的意识觉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19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的意识觉醒

(2008-05-07 01:12:52)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这两个现代概念的提出和形成,可以被视为中国真正进入了20世纪,进入了现代西方文化主导的世界潮流。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
    “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主要的意思是说“产丝的地方”,而不涉及政府、疆域、民族、文化。欧洲大航海时代初期,刚刚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们,几乎都要询问,他们到达的地方是否就是“中国”。但是,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大明朝”,而不是“中国”;人们自称“明朝人”,而非“中国人”。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几个人听说过汉语之外那个特指中国的称呼,“支那”。“支那”与汉语“中国”的翻译对位也没有出现。西方传教士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最终确认,他们涉足的地方,就是马可波罗当年到达、游历的地方。
    中国古代也存在大大小小的国家、民族,但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认同高于一切,民族和疆域退居其次。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一个诞生、生活于文化之邦的人,如果去了文化落后的地方,也会被视为“蛮夷”。反之,文化落后地区的民族如果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也会被视为大家族中的一员。这种以文化为主的认同标准,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对于疆域的概念不是非常明确。另一个结果是,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自然、自愿融合,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站在文化最高点的“中国”政府,最大的使命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现代国家作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产物,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西方人最初来到中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经商或者传教,中国政府对待他们的态度,依然是遵循天下太平、安居乐业的原则,这种原则也延伸到西方人身上。最初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定居、经商,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政府当初对于外来者的态度,是站在一个整体的立场上,希望获得整体的安定,而且,这种整体也包括了外来的西方人。但是,这一传统的国家概念,遇到了两个麻烦。一是内部。文化的优越性只有在比较之中,在对于其它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并获得自信。中国以前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自信是绝对的,但是,由于对遥远的西方缺乏必要的了解,这种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盲目的自大。第二个威胁来自外部。西方现代国家、民族的概念及形态,实际上是一个小群体在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下,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同时,西方整体上也有一种自己的文化自信,这两种文化上的自信,必然发生剧烈的冲撞。在这种冲撞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优势地位丧失了。但是,这种优势的丧失,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重要人物,明确提出了类似西方的民族概念。这个人名叫王船山,生活于明末清初。王船山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只属于汉民族,不属于满族。他参与了抵抗满族入主中原的军事行动,即便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严酷命令下,他也没有剃发。地方官员碍于他的巨大名声,也没有对他采取行动,只是装聋作哑。然而,王船山类似现代以血缘划分民族的观念,很快失去了基础,因为满族统治者对汉文化表现出的热情和崇尚,相当大程度上消弭了血缘的差异。
    与西方文化一起来到中国的,除了掠夺、武器、技术之外,还有一项就是明确的现代国家和民族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国家、民族概念相比,中国以前都以文化认同为最高原则,但是,现代西方国家是以共同利益为最坚强的纽带。一旦利益发生严重分歧,国家就分裂,一旦找到利益共同点,国家就凝聚。
    中国改变过去以文化为最高标准的、模糊的国家、民族概念,花了较长的时间。康熙时期,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一相对公平的条约,使得中国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现代西方的国家概念。遗憾的是,这一概念是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实现的,中国人对此还没有明确强烈的意识,也没有强烈的改变动力。鸦片战争之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民族意识最早的民间萌芽,然而,洪秀全试图借助西方宗教,由西方来认同民族的平等地位,最终还是失败了。此后,清朝政府的国家概念日渐明确,但是总是没有处理好与之相伴的民族概念。到了义和团运动时,面对民间自发产生的民族认同感,清政府的态度显示出犹豫和摇摆。一方面它希望利用这种民族认同,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种民族认同,会伤及它的统治,因为,满清皇族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不久,1902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与此同时,中国的概念,也开始走向现代。此后数年间,梁启超、杨度、章太炎等人多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但是,基于当时比较狭隘的认识,上述诸人提出的“中华民族”都是指汉族。孙中山当年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目标,也是受到同一思潮的影响。这一思潮的源头,就是西方以血缘为基础的民族主义。
    辛亥革命后,黄兴等人很快意识到,纯粹以血缘划分的民族概念非常狭隘,于是,“中华民族”的概念首先变为汉、满、蒙、回、藏的五族共存概念,民国时期的一首国歌也以“五族”为号召。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地方官员,也以地方法规的方式,禁止商人和官文中出现“大汉”的字样,以示民族大同,化解种族对立。1917年,李大钊针对日本人提出的以日本民族为中心的“大亚细亚主义”,明确提出“新中华民族主义”的自觉,从理论上将“中华民族”涵盖到本国境内的所有民族。
    此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理论上的“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概念,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梁启超还富有远见地指出,西方社会自大航海以来,各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民族主义,因此,要保卫中国不亡,要保卫中华民族不成为亡国奴,只有推行民族主义。也就在这一时期前后,王船山的故乡湖南,一些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个“船山学社”,王船山的民族主义观念,终于在300年后获得了呼应,其中一个青年名叫毛泽东。然而,这时候的民族概念,已经不是王船山当年狭隘的汉族概念,而是各民族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明确,首先是借鉴了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想,但是,并没有像西方民族主义那么狭隘,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中各民族共存、融和的成分。这一结果成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发展现代化解除了后顾之忧。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概念的明确,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一个心态:原先自以为占据文化最高点的优越感,经由“中华民族”的概念,变为与世界各民族平等立足于世界。更主要的是,借由五四运动,“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使中国人意识到,民族之间的相互平等,不能靠别人赐予,只能靠自己争取。

    如今的中国依然需要民族主义,其中既需要延续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认同,也需要借鉴西方,加强自身利益的认同。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是保护我们自身权益的重要力量。但是,用更广阔的眼光观察世界,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由西方酝酿产生、并推广到全世界的民族主义,也导致了为了维护小集团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人类整体利益的后果。因此,未来世界,不同民族的差异依然会存在,不同民族之间寻找并达成共同利益的趋势也将日益重要。对于前者,西方文化已经做到了,而且已经做过头了;对于后者,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中国人既需要引入西方的民族主义来保护和发展自己,还需要避免踏上西方民族主义只顾自己、危害他人的道路。在用民族主义保护自己的同时,借助中国文化中宽容、共存的传统,力争在各民族之间找到共同的利益点。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的又一大贡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5-18 06:36 , Processed in 0.0846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