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0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展望中国大海军的发展:(上篇)起锚,航向沧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 23: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海,为那湛蓝的梦!展望中国大海军的发展

  

         (  上  篇  :起锚,航向沧海!!)      

海军,是一个强国、大国力量和地位的象征。能否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利益,尤其是国家在海外的利益和尊严能否得到真正的维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作战使用思想的进步。目前,世界主要海洋大国的海军都已经发展为战略进攻型的远洋—洲际化、立体化海上作战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海军”。能否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大海军”,直接关系到国家尊严、主权和利益的维护,以及是否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大国。作为世界重要海洋大国和高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大国的中国,一方面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和巨大的海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中国的海洋领土主权一直都受到来自周边国家如越南和日本的严重侵犯。而事关中国稳定和发展的海外利益,尤其是远洋如印度洋能源、贸易生命线长期受到宿敌印度的严重威胁。所有这些都极端依赖中国海军去维护,而这就需要中国拥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大海军”!经过建国60周年来的发展,中国海军已经取得巨大成绩。那么,现在的中国海军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海军”呢?中国海军距离真正意义“大海军”,也就是远洋—洲际化、立体化海上作战力量还有多远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海军是一个古老军种,从诞生第一天起就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海军从诞生不久,就开始急速摆脱对陆军从属地位,迅速发展为足以和陆军并驾齐驱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历史证明,在很多时候,海军的作用往往超越陆军,成为整个战争的决定性力量。在古今历次战争中,能否夺取并掌握制海权,经常直接关系到整场战争的走向,一些时候直接影响到交战国的国运甚至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例如,发生希腊与波斯帝国之间持续100多年的希、波战争。作为欧洲乃至今天整个西方世界文明起源地的弱小的希腊,面对的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强大的波斯帝国。波斯陆军对希腊拥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面对如此悬殊的对比,正是由于希腊海军在公元前480年9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著名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力克强大的波斯海军,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东地中海制海权。才最终取得了这场世纪之战的胜利,保证了欧洲文明的发展。而中世纪欧洲殖民者之所以能够对亚洲伊斯兰世界发动绵延两个世纪之久的“十字军”殖民战争,也正是由于掌握了地中海的绝对制海权,才保证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从海上入侵亚洲(灵云注:关于萨拉米斯海战和十字军东侵详见灵云ら苍月《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战役之挽救西方文明的战役》和《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战役之魔鬼的“圣战”》)。而后来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的殖民霸权,也正是由于掌握了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权。在东亚,中国先后在公元663年8月28日的白江口之战和公元1598年11月19日的露梁海战中彻底击败宿敌日本,掌握了东亚制海权和东亚霸权。从而将日本牢牢压制在本土2000多年。而也正是由于制海权的丧失,直接导致中国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历史!

       正是由于具备如此无与伦比的战略意义,使各国无不尽全力发展海军这一战略型军种。早期的海军是单一的平面化力量,随着近、现代技术尤其是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到从一战开始,飞机与战舰相结合展现出惊人的威力。于是,对海战产生划时代影响的航母诞生了。从二战开始,以太平洋战场为标志,世界海军迅速发展为海—空一体化力量,海战也由原来单一的平面化发展为海—空立体化作战模式。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成为海军最起码的发展思路和作战方式。而随着战后技术尤其是航天、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化海战最终发展为海—陆—空—天—网络五维一体的立体化、全方位作战模式。顺应这个发展趋势,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现代化海军最终发展为海—陆—空—天一体化的进攻型大型、远洋/洲际化综合型作战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海军”。目前,西方军事强国,以及中国的近邻日本海军都已经成为,或正在向“大海军”方向迅猛发展。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这些海军表现出的远洋化和海空一体化。

       作为世界性海洋大国,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和巨大的海外国家利益需要维护。目前,中国海洋领土主权正遭到来自周边邻国如日本、越南的疯狂侵犯。同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对海外远洋运输线如海上能源通道的依赖日益严重。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印度洋能源、贸易通道随时要面临中国最大的潜在对手印度的威胁。因此,中国海军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的发展,无疑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维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中国海军是一支与新中国同龄的劲旅,拥有优良的传统和光辉的战史。新中国海军诞生在硝烟与战火之中,成长于敌对势力的重压之下。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海军从诞生起就是防御型力量。但灵云对此有不同看法。新中国海军诞生初期,实力非常弱小。最先进的大型装备只有少量引进苏联的火炮—鱼雷驱逐舰以及缴获和起义的国民党海军老旧护卫舰、炮舰和登陆舰,主力都是小型炮艇或鱼雷艇。如此弱小的实力不要说比美军,甚至还不如台海对岸的国民党海军。但是,恰恰是这支弱小到几乎微不足道的新中国海军,却在成立初期的历次战斗中表现出一种极其强悍的攻击思想。建国后在东南沿海同国民党余孽的多次战斗中,解放军海军都是主动出击。例如著名的八.六海战中,解放军海军就敢于以炮艇和鱼雷艇挑战大舰,主动出击设伏一举击沉台湾国民党海军“剑门”和“漳江”两艘主力战舰。而在著名的解放一江山岛之战中,解放军海军更是与其他军、兵种密切配合,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夺取战区制海权,有效保障、支援了随后的登陆作战。面对强敌,新生的中国海军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最终夺取中国大陆了沿海的制海权,有力支援了沿海岛屿的争夺战以及后来针对美蒋集团的反登陆作战。而在更早的朝鲜战争以及后来越战中,弱小的中国海军敢于走出国门,去直接面对世界第一的美国海军。尽管弱小中国海军在朝鲜和越南北方只执行了反水雷任务。但是,这些貌似防御的行为却有效打破了美国人的海上封锁,直接支援了盟友的地面和空中战场,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因此灵云认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海军尽管弱小,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而其当时的表现则属于典型的进攻型战术。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尽管早期的中国海军秉承了继承自陆军的进攻思维,而且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无论内从任何一方面看,当时的中国海军都算不上“大海军”,属于近海防御型力量。尤其是随着是的推移,中国海军建立初期那种凶悍的进攻型思想逐渐淡化 ,最终发展为一支只能在沿海或依托岛屿基地,进行防御型作战的纯近海防御型战术性力量。

        灵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是有多种复杂因素的。首先是技术装备原因。旧中国的工业本来就相当贫乏,而涉及到海军的造船工业则属于其中难得的“大户”。但是,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在败退台湾前夕,将中国大陆仅有的造船工业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了大规模破坏。能带走的全部拆卸运往台湾,不能带走的则系数摧毁。至于少量实在来不及摧毁的工业设备以及起义舰船,则在溃逃台湾初期依仗其空中优势,派遣飞机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例如以上海为主的大陆造船厂,以及解放军缴获自国民党海军有限的大、中型舰艇如护卫舰和登陆舰,就在解放初期遭到台湾国民党空军有计划的多次反复大规模轰炸。这严重削弱了本来就非常虚弱的中国大陆造船业以及解放军海军实力。致使解放军在很长时间里无法征集足够渡海作战的船只和海军舰艇,延误了最宝贵的时间。最终直接导致中国失去了解放台湾的最佳时机。

       本来基础就弱,加上建国初期敌对势力的破坏,加上众所周知的东、西方长期对中国近乎病态的高强度技术封锁,导致中国造船也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向海军提供急需的大型装备。同时,与现代化海军舰船相关的多种辅助技术如雷达电子技长期落后,直接导致下水的大、中型舰船缺乏相关的重要配套设备。而且长期无法有效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舰艇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严重影响了装备性能的充分发挥。最核心的舰船动力系统技术长期落后,生产的军用舰船发动机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油耗高、功率不足且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差,而且没有考虑人机功效(灵云注:例如维修手段烦琐复杂,噪音大)。更重要的则是配套的舰载武器装备技术长期严重滞后,致使海军计划中或已经服役的舰艇长期没有配套的武器装备使用,严重影响了海军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国产舰载防空导弹技术以及配套的雷达电子技术长期严重落后于世界水平,导致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长期不具备最起码的舰艇精确防空能力。水面舰艇根本无法脱离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执行远海作战任务。而水下兵器尤其是潜射反潜鱼雷和潜射反舰导弹的技术长期落后,则严重制约了规模庞大的中国潜艇部队尤其是核潜艇作战效能的发挥。

       与舰艇相比,航空技术的长期落后,则严重制约了海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军航空兵的发展。部队长期缺乏先进装备,制空作战只能长期使用严重落后的国产歼-6、歼-7等机型,没有中、远距离超视距空中拦射能力。而且由于没有航空母舰,战机只能从陆基基地出击。加之发动机推力小、油耗高,机体结构落后以及没有空中加油机,导致海军航空兵只能在大陆沿海或依托岛屿机场起飞,作战半径非常短,根本无力掩护舰艇部队进行远海作战。而对地/海攻击兵力中,强-5轻型攻击机和轰-5轻型轰炸机是绝对主力。强-5这种典型的轻型攻击机航程短,机载航电系统简陋落后,同样只能从大陆沿海或依托岛屿机场起飞执行最基本的轰炸任务。唯一的“远程作战机种”轰-6,则由于长期没有合适的远程护航战斗机做搭配而无法充分发挥效能。而且中国海军航空兵机种过于长期单一化,基本以战斗机、轻型攻击机和中型轰炸机为主,没有预警机和空中加油机等特种机型。在很长时期内,中国海军航空兵都是附属于水面舰艇的一支最典型的战术型空中力量。

       而另一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军陆战队,同样受到技术装备原因的严重制约。造船和航空技术的长期落后,导致中国海军长期缺少大型两栖作战舰船和大、中型直升机,中国海军陆战队只能使用大量落后的中、小型登陆舰艇和气垫船,投送能力和手段长期受到严重制约。而且部队的机械化水平长期较低,主要机械化装备有59式中型坦克、63式两栖坦克、77式两栖装甲输送车、牵引式火炮和改进型86式步兵战车等。这些都属于老旧装备,火力、装甲防护力和机动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高强度两栖登陆作战的需求。而目前依然没有现代化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装甲突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而这归根结底依然是投送手段和能力的严重制约导致的。

       与技术原因相比,灵云认为对中国海军最大的制约来自思想上。众所周知,新中国长期执行的都是防御型国防战略,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海军的发展。与空军和陆军不同,中国海军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建立在纯粹的近海防御型建军思想上的。这种思想影响下,海军要做的就是在近海家门口,以防御性作战保护好中国大陆领海以及沿海岛屿。而不是走出去,到远海甚至是远洋执行战斗任务。这种建军思想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海军所属各兵种的建设和发展。

       在舰艇方面,纯粹的近海防御型建军思想导致中国海军长期装备了数量庞大的各类快艇,种类从炮艇一直覆盖到导弹艇。这直接导致中国海军拥有的快艇达数千艘之多,其规模直到现在依然是世界第一!众多各型快艇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构成中国海军的绝对主力,加之不断的“小艇打大船”宣传,以至于在国民和外国人心目中形成一个固定概念:中国海军就是小艇。这些快艇的共同优点是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导弹艇的火力非常强悍,足以对大型水面舰艇构成致命威胁。但其通病更为明显,就是航程太短、续航力弱、电子系统落后。而且小艇适航行非常弱,根本无法应对中、远海的复杂恶劣气象和海况。只能在近海作战,根本无法执行中、远海作战。这对于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以及众多远海岛屿需要保卫的海洋大国的海军来说,其实是很明显的致命缺陷。但问题在于,这些小艇虽然远战不行,却极其适合在岸基航空兵等兵力支援下,在近海作战。尤其非常适合依托大陆沿海复杂的地形如岛礁伏击敌方大舰,执行纯粹的防御性近海作战。因此庞大数量的小艇武装起来的中国海军,正好符合防御型国防战略所需要的,纯粹的近海防御型海军的建军思想。这跟同一时期中国空军战斗机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一模一样!结果这种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掩盖了中国海军舰艇部队这些原本几乎是致命的缺陷!

       在海军航空兵同样如此。航母自不惜说,这种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下的海军,需要的就是一支纯粹的近程防御型海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海军航空兵拥有的战机因为他们完全是依托本土或沿海岛屿基地作战,所以并不需要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更不需要大的载弹量。而且战机飞行员可以在本土地面或沿海舰载防空预警雷达网以及指挥人员的指挥下,机械的完成本土或沿海近程截击任务,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战机拥有太强的机载雷达。对地、海攻击则主要以近距离战场支援为主,最多不过是从海岛基地起飞攻击近海目标。而歼-6、歼-7、歼-8、强-5、轰-5正好可以满足上述需求。结果这种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掩盖了中国海军航空兵这些原本几乎是致命的缺陷!

        至于中国海军陆战队,更是受到这种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最沉重的打击!面对沿海大量等待解放的岛屿,新中国建立后即开始组建自己的海军陆战队。一九五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队正式组建。当时一共有5个陆战师和2个战车团,高峰时兵力接近11万。在成立后不久,年轻的中国还军陆战队就参加了举世闻名的1955年1月18日的解放一江山岛之战。在战斗中表现极为出色,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整个战斗中地面部队的核心打击力量。但是,海军陆战队属于攻击型兵种,并不符合纯防御型海军建军思想。加之由于对海军陆战队重要性认识不足,当时甚至有普遍观点认为其作用和职能与陆军重复,而海军根本没有必要拥有陆战兵力。因此1957年1月,中国取消了海军陆战队的建制。原有人员和武器装备并入陆军。结果庞大的中国海军居然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成规模的两栖作战力量。

        海军陆战队的撤消严重影响了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其恶果不久在后来的西沙群岛收复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197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收复被南越占领的西沙群岛的作战行动。当南海舰队官兵创造了以四艘小艇击败越南大舰的奇迹后,中国军方立即决定大举增援西沙。除调动海军战舰增援外,还调集了约4个营的陆军参战以收复被南越侵占的甘泉、珊瑚、金银三岛。虽然参战部队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问题是参战陆军平时训练的都是在内陆水域作战,根本没有大规模两栖渡海作战训练,不习惯泛海两栖作战。而海洋险恶、复杂的环境,是远非内河可以模拟的。结果除了少量参战的水陆两栖坦克部队〔灵云注:装备63式水陆坦克〕外,其余部队官兵大多出现相当严重的晕船、不适应海上橡皮艇两栖冲滩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而灵云认为,与这些相比,早期的纯防御型建军思想对中国海军力量配比的影响更为恶劣和深远!建国后漫长时间里,中国海军的兵力配比都执行着“北重南轻”战略。海军有限的大、中型水面舰艇,以及后来服役的最强悍的攻击型核潜艇都长期部署在没有战争的北海舰队以拱卫首都,少量部署在东海舰队。而担负保卫岛屿最多、面积最辽阔的南中国海的南海舰队长期受到严重忽视。南海舰队保卫的海域面积最大,岛屿最多,而且面对的敌情最为复杂恶劣。但其装备却长期以小型快艇尤其是炮艇为主,甚至于当时的舰队属下,居然还有一定数量的武装民船!整个舰队在西沙海战前居然没有一艘像样的大、中型战舰,其装备水平与繁重危险的作战任务根本不成比例,甚至到了危险的程度,如此危险的局面却长期被忽视。其恶果不久就在实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974年1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收复被南越占领的西沙群岛的作战行动时,面对南越军队的大舰重炮,中国南海舰队只有4艘猎潜艇参战。尽管中国参战官兵依靠大无畏的气概和“拼刺刀”的战术,创造了以四艘小艇击败越南大舰的奇迹。但灵云认为,目前陆续公开的权威资料表明,由于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北海和东海,虽然当时中国高层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在西沙同南越发生冲突,但根本没有料到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客观讲。如果不是中国方面在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后,紧急调集东海舰队4艘导弹护卫舰驰援南海,加之当时已经内外交困的南越当局无法派遣后续兵力尤其是大规模动用空军,那西沙之战的后果将不堪设想!血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海防长期忽视南海的严重恶果。而这种“北重南轻”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西沙之战的教训而改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海军南海舰队依然是3大舰队中实力最弱的。这也是最终导致南沙群岛被邻国疯狂瓜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与这些相比,灵云认为最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处于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指导,加之长期缺乏有效的实战锻炼。导致中国海军指战员,甚至是一些海军的专家学者逐渐丧失了建军养成的那种锐意进取、灵活擅变、勇猛剽悍的作风。由于长期处于和平环境,加之国内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导致中国海军在很长时期内军事思想逐渐趋于僵化、教条化、保守化。这种僵化保守思想不仅表现部队训练等方面,更直接影响到中国海军的建设发、发展,尤其是严重干扰了中国海军的远洋化和大型化进程!长期僵化、保守的纯防御型建军思想,导致很多人对建立远洋型海军充满抵触甚至是敌视情绪。纯粹的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下,原来的小艇已经足够用。而且小艇或常规潜艇远比大、中型水面舰艇要便宜,而且更适合防御思想。因此,秉承这一僵化、保守思想者明确提出“要小艇不要护卫舰”;当中国发展驱逐舰时,他们叫喊“要护卫舰不要驱逐舰”;当中国海军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走向远洋化而开始发展航母时,由于潜艇更适合近海防御作战,因此提出“要近海防御不要远洋,要潜艇不要航母”!这种近乎变态的保守思想思维严重背离了国际发展大趋势,以及国防和军队发展需要。严重干扰、伤害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大型化和远洋化进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要潜艇不要航母”这一思维严重干扰、迟滞了中国海军的航母发展计划,直接导致中国海军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航母。而没有航母就意味着根本不具备远海/洋作战能力,如此赴远海收复南沙群岛的作战根本无从谈起。如此海军连家门口的南沙尚且无法保护,更谈不上去遥远的印度洋遏制印度对华威胁,维护国家权益。而防御思想下的海军陆战队只需要在家门口转悠,如此现有那些中、小型两栖舰船和轻型装甲车辆完全够用。而大型远洋两栖舰船属于典型的进攻性兵器,发展自然会受到更大的阻力。结果,在这种于纯被动防御型国防战略和建军思想指导,中国海军最终成为一支只能在家门口执行近海作战的“看家狗”。

        这种情况延续了几十年,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此时,中国海洋局势已经到了空前危机的地步。东海不仅有台独势力的崛起以及美国的介入,还有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和对东海的野心,后期甚至连韩国都插手东海。而南海的南沙群岛早在80年代就已经被周边邻国瓜分殆尽。而这其中最猖獗的越南不仅对南沙,甚至对中国绝对控制下的西沙群岛都虎视眈眈。面对如此危局尤其是南沙群岛的险恶局面,当时偌大的中国海军根本无力应对。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个海军不具备最重要的舰艇编队中、远程区域防空能力。而海军航空兵和空军又不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为南沙海域作战舰船提供空中支援。现在经常有人批评中国海军在赤瓜礁海战中,在舰船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没有扩大战果。但灵云认为,当时的撤退是非常正确的。尽管越南海军远不如中国,但当时的越南空军实力却是东南亚最强大的。当时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根本无力覆盖南沙海域(极端情况下,中国空军当时甚至作好了单程自杀式作战的准备),而此时的中国海军水面舰艇还不具备最起码的防空能力。一旦战争升级,越南狗急跳墙的大举动用空中力量,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的结局不堪设想。此时的中国海军空有庞大的兵力,根本无法维护最起码的南沙群岛主权。

        灵云认为,与南沙相比,举世闻名的“96台海危机”,对中国国防尤其对中国海军所造成的,无疑是地震般的震撼!96台海危机中,面对前来干涉的美国两个航母编队。东亚数量第一,拥有上千艘舰船近30万兵力的中国海军,居然几乎毫无应对之力,甚至无法有效攻击为航母护航的“宙斯盾”战舰。最后还是中国海军最强悍的核潜艇部队广大官兵,以几乎自杀的无畏勇气最终驱逐了美国人。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真正认清了自身与世界强国海军的巨大代差,更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96台海危机对中国海军建军思想,乃至整个国家国防战略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加速了中国国防变革。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打航母”工程为核心,以俄制“现代”级重型导弹驱逐舰和“基洛”级常规潜艇的引进为标志,中国海军开始进入高速发展和变革阶段。经过近20年的建设,今天的中国海军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去年庆祝海军建军60周年盛大海上阅舰式上,中国海军几乎精锐尽出,以空前强大的阵容和恢弘的气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英姿。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海军无论是在装备质量,还是人员素质和作战、建军指导思想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装备方面,早期舰船和飞机已经开始退役。舰艇部队中,以国产052C型“兰州”级导弹驱逐舰、054A导弹护卫、“元”级常规动力潜艇和093攻击型核潜艇为代表,一大批国产现代化新型舰船大批量服役,已经成为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的绝对精锐。这些新型舰船吨位大,续航力大和适航性强,拥有先进的舰载雷达电子、光学和水声系统。尤其是052C型“兰州”级导弹驱逐舰拥有中国自行研制的大型主动有源四面相控阵,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数几个可以独立研制类似美国“宙斯盾”的舰载现代化防空系统的国家。而以国产海红旗-9舰载重型远程防空导弹、鹰击-62重型远程反舰导弹和“长缨”-1型反潜导弹为代表的新一代舰载武器的服役,赋予中国海军新一代舰船强大的中—远程防空和反舰、反潜能力。尤其是国产海红旗-9和红旗-16两型区域防空导弹的服役,使中国海军终于拥有了几代人梦寐以求的舰艇编队中—远程区域防空能力。039G型“宋”级改进型、“元”级常规动力潜艇和093攻击型核潜艇等新一代水下兵器赋予中国海军强大的水下作战能力。中国海军新型作战舰艇的作战效能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同代机型。如新型国产052C型“兰州”级导弹驱逐舰在技术方面比美国同类产品毫不逊色,有些方面还要优于后者。而比另一强国俄罗斯则领先15年以上。

         在海军陆战队方面,以63A式水陆坦克、ZBD-05两栖步战车和改进型两栖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为代表,新一代机械化两栖作战兵器陆续大批量服役,部队中的老旧装备正迅速成建制淘汰。而与这些相比,最重要的进步无疑是两栖投送手段的飞跃。2008年,中国海军现役最先进的国产071“昆仑山”号大型两栖船坞运登陆舰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达1.8-2万吨,已经与英国的“海洋”级相当。新舰的指挥室、控制舱、医疗救护舱及一些居住舱主要设置于l号甲板及高大的上层建筑物,舰员和登陆部队的居住舱、办公室及厨房在2号甲板。登陆舱分前后两段置于2号甲板下,前段为2层,可以储存登陆装甲车辆和一一些其它物资,在进出口处设有小型升降机,用于两层之间货物的移动装卸,在前段舱壁设有供车辆通过登陆的跳门。后段是船坞登陆舱,总长约70米,主要用来停泊各型气垫登陆艇、机械登陆艇或车辆人员登陆艇。前舱的人员或装甲车辆能从专门的通道前往后舱登上气垫艇。在舰尾设有一个可关闭的进坞区,它通过舰尾压载进水使登陆艇能迅速和安全上舰,并直接驶进驶出。新舰的武器系统包括为布置于舰桥中后部左右两侧两部仿俄制AK一630近防炮、一部舰桥前部的国产8联装“海红旗-7”近程防空导弹系统和一门国产76mm速射炮。几乎与“昆仑山”号同时,最新型国产重型气垫登陆艇开始服役。与原先预料不同的是,该艇更象美国的美国LCAC。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位于艇两侧,如两堵墙般围着中央的货舱。动力装置是4台新型燃气轮机。可以一次装载1辆99式主战坦克和一个班的步兵,完全满足了中国海军的需要。与此同时,更多的国产072II型“玉亭”级大型坦克登陆舰开始迅速取代老式两栖舰船,而国产直-8大型运输机最新改进型的批量服役则极大的提高了中国海军陆战队的立体化垂直突击能力。

        在最重要的海军航空兵方面,随着国产歼轰-7“飞豹”系列歼击轰炸机等新型战机和预警机、轰油-6空中加油机的大批量服役,海航的战斗力有了重大提升。已经部分具备了到远海执行作战任务的能力。目前的海军航空兵重型战机从西沙永兴岛海—空联合基地出击,其作战半径已经可以覆盖南沙群岛海域。所属的最新改进型轰-6轰炸机从西沙基地出发,则可以辐射到马六甲海峡附近。而且远程反潜巡逻机、电子战机等也陆续装备部队,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有很大提升。

        与装备更新相比,灵云认为,中国海军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建军指导思想的飞跃性发展。中国海军的建军思想的转变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历史时期。首先是第一阶段,从建国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中国海军执行了40多年的纯粹的近海防御型思想。在此思想上作用下,中国海军基本建立起一个可靠的近海海防体系。这个体系确保了中国大陆领海和近海岛屿不受侵犯。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到本世纪初。这一时期,台独势力迅速膨胀,美国则公然在1996年以武力介入台海冲突,而南沙此时已被周边邻国瓜分怠尽。面对如此局面,已经固守纯粹近海防御型思想近50年的中国海军几乎号无还手能力。面对外部尤其是美国航母编队的巨大威胁,中国海军的建军思想和发展战略终于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对抗美国航母编队既“打航母”,成为此阶段中国海军甚至整个中国军队的发展重心。“打航母”成为中国军队一项庞大的综合化系统工程,而海军则成为其中的核心。为抗衡航母编队中和日本的“宙斯盾”防空舰,中国陆续引进了4艘俄制“现代”级重型导弹驱逐舰和大批俄制“基洛”级常规潜艇。这绝非单纯的引进两种武器这样简单。俄制“现代”级和“基洛”级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完全可以与苏-27对中国空军相比。其中俄制“现代”级上的SA-N-7“牛虻”中程舰空导弹,使中国海军历史性的第一次拥有了一种可靠的、实用的水面舰艇区域编队防空能力。而SS-N-22“日炙”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配合舰上“米捏拉尔”超视距制导雷达,终于使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首次获得了对美国和日本海军“宙斯盾”驱逐舰的实实在在的威慑手段。更重要的,则是这两个引进计划带给中国海军的不仅仅是几艘舰船,更带来了一整套现代化技术。这些技术对中国海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现代”级直接影响了中国海军整个新一代水面主战舰艇。如“乐台”超视距反舰导弹制导雷达和“顶帆”对空相控阵雷达,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国产水面战舰的标准化制式配备。而“基洛”级带来的大量现代化潜艇技术,尤其是静音技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潜艇技术的发展。吸取“基洛”级技术精华,融合国产039G技术的041型“元”级潜艇,是中国海军现役最先进的国产常规动力潜艇。同时,引进的俄制苏-30系列重型战斗轰炸机和国产轰-7“飞豹”系列歼击轰炸机和国产轰油-6加油机开始陆续服役,海军航空兵的远海作战能力开始提升。经过这一阶段的建设,中国海军的战斗力有巨大提升,开始具备在岸基航空兵掩护下具备了初步的中—远海作战能力。而更重要的,则是中国海军的建军思想终于从这一阶段开始发生历史性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开始摆脱已经桎梏自己40多年的纯被动近海防御思想,开始关注远海作战能力的发展。

        第三阶段从本世纪初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灵云认为,这一阶段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南沙群岛各侵占国普遍强化、巩固了对中国领土的占领。同时,以越南为首的侵占国开始大规模扩建海、空军,同时大造舆论,公然以武力威胁中国。而日本则在实现了对钓鱼的全面控制后,开始直接威胁中国东海主权。韩国也在这一时期实现对中国苏岩礁的占领,开始插手中国东海。而同一时期,印度开始公然以各种方式,直接威胁对中国国民经济和国家利益有极大战略意的中国印度洋能源、贸易航线。中国国家海洋领域主权和海外国家权益,在这一时期遭到空前严重的威胁和侵犯。而与此同时,经过50多年的厚积薄发和艰难探索,中国海军在这一阶段终于进入一个爆炸性的急速发展阶段。以052C“兰州”级导弹驱逐舰为代表的中国海军新一代国产舰艇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迅速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具备强大的舰艇编队中—远程区域防空、反潜能力和反舰能力。以093攻击型核潜艇服役为代表,中国水下战斗力有了更大提升。随着新型战机和空中加油机的大量服役,海军航空兵具备了相当的远海对空、对海作战能力,作战半径可以覆盖南沙群岛全境。同时随着新型两栖舰船和战车的服役,海军陆战队初步具备远海两栖登陆作战能力。中国海军整体已经具备一定的中、远海作战能力,已经具备在岸基航空边支援下在南沙群岛发起中等规模战役的能力。更重要的,则是以“瓦良格”航母的修复为代表,中国的航母工程终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同时,以印度洋亚丁湾护航为标志,中国海军终于正式进军印度洋。


       以海军成立60周年为契机,中国海军拉开“造大舰,航远洋”的序幕。面对南海和印度洋的危局,已经从以台湾问题为主,转变为致力于建立远洋化海军。从初期几乎是“看家狗”一样的纯近海防御型思想,转变今天迈向深蓝,实现了思想上历史性的跨越!中国海军之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始终是一支近海防御型力量,其最重要的因素无疑就是受过去单一的纯防御型思想束缚。这种束缚是全方位的,覆盖了从武器装备发展、人员思想素质到战术思想等各方面。这种长期坐在家里,单纯强调纯防御的思想束缚掩盖了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的大量缺陷,与国际主流发展方向长期背道而驰。严重的与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脱轨,对中国海军的发展造成长期的、巨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导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周边复杂的主权危机,尤其是对南沙群岛之低,几乎无力进行反击。灵云认为,导致中国今天素面对的海洋主权如此被动的局面,尤其是海军“望洋兴叹”最重要、最根本因素的就是纯防御型建军思想!这一时期中国海军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思维,与国外发达国家空军之间出现近30年的巨大代差!建立远洋海上作战力量建军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对中国海军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历史性伟大解放,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诞生60年后,中国海军终于可以走出长期笼罩、束缚自己的“看家狗”角色,昂首走向远海/洋作战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海军已经取得巨大进步。目前,中国海军实力在东亚已经处于相当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在南中国海,已经处于压倒性绝对优势。那么,现在的中国海军,是否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攻性的远洋—洲际化、立体化海上作战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海军”呢?灵云认为,无论从任何一方面看,尽管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中国海军,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近海型海军,可以在岸基航空兵支援下具备一定远海作战能力,灵云称之为“绿水海军”。但远谈不上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洋作战能力,更不具备跨洲际作战能力。属于一支最典型的,具备部分远海作战能力的近—中海作战力量。确切的说,现阶段的中国海军,属于具备部分“大海军”最初级特征的、强大的战术型海军,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型远洋/洲际化海上力量,即“大海军”还有巨大差距。那么,现阶段的中国海军,与真正意义上的“大海军”之间的差距具体有哪写些呢?中国海军未来又该如何走向“大海军”这一世纪目标呢?请看本文下篇:《 扬帆,走向深蓝!!》。〔 未 完 . 待 续 ☆ 作 者:灵云ら苍月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7:36 , Processed in 0.0950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