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不必害怕"C形"包围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3 2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不必害怕"C形"包围圈
关于C形包围的学术争鸣之一:中国不必害怕"C形"包围圈
刘志勤   

  军事评论员戴旭先生近期接连发文著书指出,中国正处于西方的C形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经南海周边国家和印度,再到阿富汗对中国形成的包围之势)的危险之中,呼吁大力加强中国的军事投入,迎接军事强国的挑战。这些评论引起多方关注,戴旭先生也因此被部分西方媒体称为中国军方新一代“鹰派”代表人物。笔者认为把危险说得严重些也许不是坏事,但也无需因此引起不必要的惊慌。

  其实C形包围圈对中国来讲并不是中国历史上遭遇到的最严重的危险。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就长期处于U形包围圈中长达数十年之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的封锁,堪称铁桶式O形包围,而在军事上则和苏联等建立起U形包围。美国舰队游弋在中国东部海域和台湾海峡,而当时的南越等更成为包围圈中的重要据点和桥头堡,印度和中国的冲突不断。中国的东南西北都有西方国家布下的棋子,或明或暗为难中国。不仅如此,美苏在中国的顶空布下“天罗地网”,用先进的定位卫星间谍系统对中国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视。由此可知当时的环境险恶和严峻非同一般,而中国政治家面对这样的环境却做到了临危不惧,不失分寸,受到国际社会的真诚尊重。

  笔者回顾这些历史就是要说明对中国而言,有远比C形包围圈更为严重的事。国家的强盛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国军力有多么强大,都不可能让西方放弃包围中国的方针。所以宣传中国虚假国力,是“误国误民”(戴旭先生语);但如果不恰当地夸大包围圈的危险,则也有“误军误防“之嫌。两者均不可取。

  现在西方对中国采取的开放政策,并不表明西方变得多爱你了,而是源于过去几十年对中国的铁桶式包围失效后而采取的新的策略而已。攻心术将是他们改造中国的最主要的手段,而军事包围则是辅助的威慑手段。

  我们应当明确,中国军队的宗旨是防御性的,不挑事,不主动攻击别人。这种防御方针的第一个后果就是难逃先挨打的命运。所以,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如何能够拥有在遭到突然袭击之后进行有效的多层次多波段多军种还击的能力。生存和胜利皆系于此。武器装备虽然重要,但是人的因素更重要。包围圈不可怕,只是自己的胆量和勇气,自己的智慧和必胜的信念不能被包围住。

  对现代战争而言,无论是C形抑或U形或者是O形包围,心理作用大于实战作用,不可小看,也不可看过头。由于时空的变化,这种包围更多的是表现一种霸权、霸道、恐吓、威慑,这也是冷战思维的具体体现。对中国来说,针对中国的西方的冷战思维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只要中国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发生西方所希望的“颜色革命”,这种包围仍将继续存在。

  奥巴马的新政有想放弃“到处树敌”的传统方针的味道,可惜无法坚持下去,因为西方的利益集团不可能允许他这样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依靠双方的努力和智慧,是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面对当前的包围,我们需要的是冷静面对。但愿戴旭的评论不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紧张。(作者是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6 22:37 , Processed in 0.07630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