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应该惊醒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8 0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丹北大被轰下台应该惊醒谁?



据腾讯娱乐消息:“于丹17日在北京大学分享昆曲感受时,被学子们轰下台。”该消息原文为《华夏时报》编委、金融部主任贺江兵微博爆料。

贺江兵在微博写道:“17日22点多,北大百年大讲堂昆曲演出结束,主持人请于丹上台跟大家分享感受,还没上台,台下呛声四起,‘滚下去’、‘快滚,你根本没资格跟台上的先生们站在一起’。于丹很尴尬的说了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站到后面,下面依旧高呼‘滚下去’!”截止18日8时30分,该条微博已被转载1213次。”

     本人极少看娱乐新闻,不过此类消息还是不得不看,毕竟于丹是当今“最重量级”的“学术快人”,焉能不看?不过看过这个消息,我除对北大学子稍感“不礼”外,反倒觉得“轰”得好。它不但“轰出”了现今高校普遍缺乏的“独立之思考”,也“轰出”了高校学子无视权威的“自由之精神”。如果我们的高校都能秉持这种精神,相信我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仔细分析于丹被“轰”,有人说是因为其穿戴与装束和古老的昆曲不搭调等等,其实这只是表象之原因,内在原因还有很多。以我分析,大约如此:一是对于丹的“走红”不屑,“人怕出名猪怕肥”,你到处“卖关子”“捞票子”,我们就不买你的账;二、于丹身为北师大教授,却来北大“逞能”,真是“关公面前抡大刀——不自量力”;三,学生们已经厌烦了心灵鸡汤式的教法,于丹就是其中最甚者;四、轻蔑快餐式的文化,尤其是学术“快男快女”们;五、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于丹有何资格在此品评昆曲?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于丹这些年到处“走穴”,“文化超女”已经变成了“娱乐明星”,不但贬低了学术,而且令人生厌了。总之一句话,此事不但折射出当代文化的浮躁,也折射出当代学术的浮躁,更折射出当代很多文化人的浮躁。如果于丹专心做学问,不染浮华,定不会被北大学子们吐糟的。

客观而论,最近这些年,无论学术界还是高校界,都淫染着一股浮躁风,以于丹为例,既然热衷于国学,就应该兢兢业业、孜孜矻矻,专注钻研在学术领域内。然而于丹,俨然成了电视明星,今天这个节目,明天那个节目,学术类、访谈类、娱乐类、体育类,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专。做学术的,整天这般轰轰烈烈,能专心做学问?记得当年陈寅恪先生曾有一段被人传为的佳话:说有记者慕名想采访陈寅恪,老先生回答说:“鸡蛋好吃,为什么非得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多么精妙的回答!陈寅恪先生做学问是被称为楷模的。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学术界人士却不是这样,不但到处高谈阔论,而且非常喜欢上电视露脸,生怕人家不认识,不知道。这种现象说穿了都是文化和学术的浮躁,我还真不相信,如此的社会活动能不销蚀自己的学术研究?

什么是学术名人?学术名人不是取决于你在电视里露了多少次脸,挣了多少出场费,而是在书斋里读了多少本书,研究了多少课题,写了多少学术著作。于丹写的书不少,但几本又具有独立之思想,独到之见解呢?不敢恭维。仅凭一个能说会道的嘴巴和到处抛头露面就能成就自己的学术地位?鬼才相信呢。恰恰相反,这样飞社会活动多了,反而降低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做人人格。在北大遭“轰”,不能没有这方面的重要原因。

此事给人们的启示和警觉还不仅仅只在这里,它无疑为我们的学术界、文化界名人们提了个醒:别把学术当娱乐,别把快餐当文化,别把露脸当出名,别把轻浮当深沉,别把自己当圣人,别把别人当傻瓜,要真正做学问,还是低调些好,寂寞些好,隐忍些好,兢兢业业些好,其它都非正途,而是歧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8 00:47 , Processed in 0.088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