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0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太空反导和预警机荣获中国最高科技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 0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太空反导和预警机荣获中国最高科技奖

                   陈光文
一大批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隆重表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再次成双,而且是众望所归。据新华社报道,201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8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一同出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的郑哲敏院士,以及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亲切颁奖。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而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大都是民用或者军民两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具体体现。为奖励那些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相继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5个奖项。
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都是在当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代表。这一奖项设立13年来,共有22人获此殊荣。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0岁,分布在航天、农业、计算机、医学、稀土、石化、电子等众多领域。
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爆炸力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爆炸与冲击动力学的基石,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核爆炸,坦克与反坦克武器,空间反导以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军事应用,他的每一个成果也都在帮着祖国解决切实的难题。由于他从事的工作的机密性很高,因此,几乎没有详细的报道,但从各种采访的分析来看,他的研究事关中国很多重要的国防领域。比如,郑哲敏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可应用于我国的空间反导以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军事领域;在中国的运载火箭(导弹)遭遇挫折时,他应邀出马,成功解决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问题;他还利用10年时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得中国新型99A2主战坦克装备的新型穿甲弹,被北京军区的士兵神炮手贾元友使用一枚穿甲弹,同时洞穿了两辆并列的主战坦克的主装甲。
作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享有共和国“预警机之父”之称的王小谟院士,主持研制了中国所有的三型预警机。其中由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而在这其中,空警-200预警机是世界上首次将数字阵列雷达技术应用于预警机,标志着中国预警机的主要技术将从国际先进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小平台、大预警”,摆脱了中国大型预警机对进口飞机平台的依赖,解决了中国预警机装备的规模建设问题。而空警-2000在众多关键技术指标上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预警机主流机型,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目前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的E-3C预警机整整领先一代。
而从近年来中国最高层亲身参加科学技术奖大会和亲自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来看,这说明中国历届领导人均十分重视科技发展,并将科技确定为实现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第一生产力。而且,科技创新被视为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更是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正如在当日的大会上,主持会议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创新科技成果。
但从历年获奖者情况来看,从国家最高层到各级部门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日益重视也可以看出,与其它形式的科技奖励相比,国家最高科技奖更代表一种至高的荣誉,可谓是对那些在各种科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的一种终身成就奖。因为,这一奖项设立13年来,共有22人获此殊荣,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0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所以说是终身成就奖一点也不为过!但未来,随着这些奖项遴选办法的不断完善,可能会有更多的较为年轻的科学家,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从对这些科技工作者的采访中可以发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每一项科技成果的问世,无不凝聚着他们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同时,每一个凝聚着科学家智慧和心血的获奖项目,无不记录了我国科学发展的紧迫步伐,也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大踏步前进的最佳诠释。      (cgw316于2013.01.1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2:28 , Processed in 0.07898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