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551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把外语作为高考必考项目的国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3 2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把外语作为高考必考项目的国家
把中文作为外国人的必修课!中文作为进入中国的通行证!

转者注,此文值得重视,我国对外语学习的畸形重视确实已成病态!

      外语教育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必修性: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等20多年的学习中,外语是惟一始终必修、必考的课程,甚至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两门公共必考科目之一,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唯一公共必考科目;一些高校实行学士硕士学位与外语四六级挂钩;中级以上职称晋升还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由于具有以上的必修性特点,笔者在此将中国现行外语教育制度称为“外语必修制度”。
外语必修制度的弊端是比较严重的,目前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是该考虑改革的时候了。

    笔者认为,环顾世界各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而作一个古今中外的制度比较,应该有利于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外语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

    1. 在中小学阶段,外语教育有必修、选修、不修等情况。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的政府统一要求必修外语。比如泰国教育部在2006年初宣布,要求到2008年全国中学都要开设中文必修课。西班牙比较重视外语学习,一项政府法案(LOGSE)把外语确立为核心课程,并对每周时数做出规定,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芬兰政府规定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公共科目,即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第二官方语言(瑞典语或芬兰语)、外语(英、法、德、俄等)。英国政府在2004年以前也规定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不过该规定在2004年取消)。

    在中小学阶段,有些国家政府则仅要求选修外语。如印尼教育部决定让学习华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高初中的选修外语课程。在印尼的西加里曼丹、廖内、苏北、占卑、巨港和峇厘等地区,华文列为中小学的主要选修课程。澳大利亚则规定:一至六或七年级是小学教育,科目有英文、数学和社会科学等,没有外语;七或八至十二年级是中学教育,必修科目有英文、数学、科学、体育,外语和电脑、历史、地理、艺术等科目一样,仅作为选修课。日本目前在小学阶段没有外语选修课,在中学阶段则有外语选修课。不过2006年初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外语专门委员会向政府提交报告,建议将英语作为全国所有小学的必修课程,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此建议态度积极,估计将在近年内实施。不过,为了避免增加学生负担,必修的英语课将不会有严格的考试,也不会将学生的英语成绩按分数进行排名,实际上这还只是一种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有一些国家则没有统一规定必修或选修外语,各个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设外语课。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学校鼓励学生选修外语并创造选修外语的条件。有些学校则完全不开设外语课,学生要学外语只能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比如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不开设外语科目,在加州,仅有8%的学生进高中前学习过外语。目前,美国中、小学有近5万学生正在学习中文,他们大多是在课后或周末到专门的培训机构去上中文课。当然,也有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必修外语,如英国一间名为BrightonCollege的私立学校日前宣布,将安排中文为必修课程,而位于Beckton的金士弗小区学校早在5年多前就将中文列为必修课程。德国的施内普芬塔尔中学则是德国唯一一所将中文、日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必修课的中学。

    2.在中小学阶段以后,世界各国一般都是实行外语选修制度。

    在中小学阶段以后,包括高校阶段以及高校毕业以后,学不学外语,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有些高校只是开设外语选修课,为学生选修外语创造条件。有些学校甚至外语选修课也不开,学生要学外语必须自己去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据笔者调查了解,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实行将外语和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

    实际上,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高校有完全的招生自主权和办学自主权,政府部门没有权力去要求高校招生必须考试什么课程,也没有权力要求高校必须开设什么课程。即使是在中小学阶段要求必修外语的国家,其政府也无权要求高校招生时必须参考中小学阶段的外语成绩。所以,这就在制度上杜绝了政府部门要求全体国民在高校必须学习外语科目的可能性。

    职称评授在绝大多数国家也是用人单位内部的事情,与政府部门毫无关系。所以也不存在政府部门统一要求将外语与职称晋升挂钩的做法。

    3.世界各国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只是鼓励性的,并非强制性的。

    随着全球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外语教育,并采取措施促进外语教育。但是,他们促进外语教育的措施一般是鼓励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比如越南政府为了加强汉语教育,其措施是派出更多的学生到外国尤其是到中国留学。又比如2004年,英国政府取消了要求所有中学生在毕业之前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的规定,但同时也推出了新的计划,鼓励小学生学习外语。

    在美国,适应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外语越来越重要,阿拉伯语、汉语、俄语、印地语和波斯语等语种被列为“国家安全语言”。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一项计划,准备在国内大规模推广外语教学,并称这是出于反恐和传播“自由”、“民主”的战略考虑。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推行强迫所有美国人必修外语的外语必修制度,而是采取鼓励性的措施。比如美国两名参议员2005年5月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未来5年拨款13亿美元,加强中文课程和中美文化交流。2005年9月,美国国防部拨款70万美元,资助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公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令中文课程学生人数翻一倍。美国政府将在2007财政年度拿出1.14亿美元,分别拨给教育部、国务院、国防部和情报部门。其中,2700万美元用于在27所学校实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关键语言”教学计划;出国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高中生将得到国务院的奖学金;2006年至2007年,美国政府将资助300名外国人到美国大学教外语;每年帮助100名学习“关键语言”的美国教师到海外进修;到2009年,国防部、国家情报局和美国高校将联合培养2000名特种外语高级人才。

二、外语教育制度的历史比较与现实分析

    1. 中国外语教育有超过700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并没有必修性的特点

    有证可考的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的1289年。之后,有明朝的“四夷馆”,清朝于1727年设立的“俄罗斯文馆”,1862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等。在以上500多年的历史时期,外语教育仅在个别学校开展,谈不上必修。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192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中学英语课标准》,都是将英语仅仅规定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小学以外则无任何规定。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外语(主要是俄语)也仅列为中学必修课程,在中学以外则没有外语方面的任何要求,只是根据需要在大学开设了俄语等外语专业。1966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也遭受了破坏,更谈不上必修。

    2. 现行外语必修制度的产生过程

    (1)1978年6月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考外语科目。当时规定外语科目成绩虽然暂不记分、仅作参考,但从此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1979年5月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79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报考重点院校的,外语考试成绩按10%算分,报考一般院校则不算分。1980年4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198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逐年提高外语成绩在高考成绩中的记分比例:1980年30%、1981年50%、1982年70%,1983年起按100%计入总分。随后,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将外语列为必考科目。

    (2)从1979年开始,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在高校逐步设立,大学外语专业的学生也被要求学习第二外语。

    (3)1987年、1989年国家教委先后推行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考试,当时还只是部分高校自愿参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有一些高校将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士硕士学位挂钩。

    (4)20世纪90年代,“外语热”进一步从学校蔓延到社会,其标志是人事部门规定将中级以上职称晋升也与职称外语考试挂钩。自1999年开始,职称外语考试实施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制度。

    3.中国外语必修制度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特殊历史任务

    1954年,中国把英语、法语等外语科目基本砍掉,改学俄语,因为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关系很好。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有所恶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并与英、日、法、德等语种国家有了密切交往,原来培养的俄语人才显得过剩,而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外语翻译人才紧缺,以致于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甚至直接影响到国家外交工作。所以,大量培养英语等外语人才被当作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正如1979年11月17日在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国家计委、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全国外语人员普查结果和做好调整、使用工作的报告》中所指出的:“目前,中国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能适应四化建设的要求。今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毕业生3597人,而社会各方面需要的则为7921人,相差近一倍。”

    由此可见,中国的外语必修制度是在中国外语人才奇缺、以致于影响到中国当时外交工作正常开展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任务,有其历史合理性。

    4. 外语必修制度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不一定永远是合理的。现在,中国外语人才的供需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至2001年止,全国有400多个高等学校开设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在校生超过15万人,而且还在继续增加。现实中,社会上已经有许多外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选择一些跟外语完全无关的行业。另外,中国也已经成为翻译大国,中国翻译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上半年,中国有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约6万人,翻译从业人员保守估计达50万人,而有关抽样调查显示该数字可能达到100万人。所以,20多年前中国外语必修制度设立时的特殊历史背景已经不存在,其原来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三、中国外语教育制度须反思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实像中国这样将外语和国民的高校入学考试、学位授予、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职称晋升等绑在一起的外语必修制度,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就是中国现行的外语必修制度,也是在20世纪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那种历史背景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完全不存在,所以,在那种特定背景下产生的外语必修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也已经不存在,外语必修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笔者认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制度其实可以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外语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在制度设计上,需要将高考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外语科目,或者由高校自己决定是否开考;将大学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公共外语科目取消,或仅作为任意选修课;取消职称外语考试;禁止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大学学位证挂钩。

    至于中小学阶段,笔者认为也可以开设外语课程,但应仅限于选修,不要纳入高考科目当中去。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幼年学语言的优势,为以后在必要时的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基础,一方面学习压力不大,不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不会扭曲专业人才发展。
|
    笔者反对在制度上要求全体国民必修外语,但主张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性、倡导性的措施,比如创造尽可能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开展一些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开办外语培训机构等,以吸引更多的人自愿来学习外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3-7-12 17:57 | 只看该作者
外国人愚弄中国人,让中国人学英语,他们在学科学。而且解决了几十万人外国人的就业问题。每个中国人一生花在英语上的金钱是无数的,所浪费的时光足有好几年——人生能有多少年。99%的人学的英语用不上。

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偏偏去学人家的语言——愚昧中国
中华民族的快觉醒抛弃英语学科学才能赶超世界科学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4-5-21 05:49 , Processed in 0.0552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