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9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韩缔结同盟将刺激朝鲜做出过激反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28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韩缔结同盟将刺激朝鲜做出过激反应


据韩国《中央日报》26日报道,经确认,以7月3日~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为契机,中韩两国正重点讨论在军事、安全合作领域提升双边关系的问题。特别是,韩中正推动在安全领域制定可以合作的具体方案。据韩国政府多位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两国正探讨将双边关系从现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方案。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加积极。在两国关系前加上“全面”这个修饰语,意味着韩中即将把实质合作范围扩大到军事和安全领域。提升到这一水平之后,中国与韩国的关系将与中俄之间建立的战略关系达到同一水平。而且,韩国政府人士强调,“中国强调,最近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不是随着日本或美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临时决定”,“中国打算将韩国作为可信任的长期合作伙伴”。

中韩两国关系最差的时代是朝鲜战争期间,但是自冷战结束以后,两国迅速建立起了外交关系,并在不长时间内彼此成为各自重要的商业伙伴。随着彼此在各自的政治经济关系中成为重要的一方,两国的关系日益走进,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保持着十分完美的合作关系。但随着近年来亚太战略环境的恶化,中韩两国目前有三个共同的安全利益,分别是日本的威胁、朝鲜核问题和维护东亚和平。也就是说,日本安倍政府否认二战历史、激化领土纠纷以及北韩开发核武器都是中韩两国面临的共同威胁。

的确,目前中韩两国的战略合作是越来越深入,中韩两国的共同利益也是愈来愈多。在经济上,中韩两国已经密不可分,并且两国在中日韩自贸区、东盟10+3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中都有很不错的合作;在政治上,两国在日本历史问题、在朝鲜半岛问题等实现了罕见的紧密合作;在军事上,两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美日亚太导弹防御系统、朝鲜发射卫星等问题上保持了深入沟通与合作。而且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的实施,中韩两国互相借此达成自身国家战略目标的努力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更重要的是,目前韩国正要实施朝鲜半岛统一战略,这一战略当然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协调,否则对于韩国就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而中国要打破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就必须拉近韩国,以使美日韩军事同盟存在裂痕,并借朝鲜半岛问题使韩国不能全身心投向美日集团。因此,中韩两国关系应该超越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积极扩大两国在外交、安全领域的合作,以最大程度的确保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当然,中韩两国要想实现结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阻力,这来自至少两个方面:

其一是韩国将遭遇美日特别是美国的不满,由于韩国是美国的军事保护国,美国当然不会愿意韩国完全投向中国,势必会以安全问题相威胁促使韩国保持在美国的笼罩之下,但韩国很明白如果完全投向美国则其将永远失去朝鲜半岛的主导权,也将完全失去统一朝鲜半岛成为世界第七经贸大国的机会;

其二是中国必须说服并紧紧抓住韩国使其相信中国对解决朝核问题的诚意,以使其始终游离在美日韩的亚太军事同盟边缘(现在只是美日和美韩分别结盟),否则,在美国重返亚太之机美日韩军事同盟(亚太小北约)将成型,则中国将面临空前的战略和军事被动,更使中国不能忍受的是韩日完全投向美国后中国将被孤立,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将成为现实。

但中韩两国似乎对结盟一事信心高涨,虽然使用“同盟”一词十分敏感,可能会使局势出现意料不到的变故,所以,有学者建议在真正签署相关协议时可使用“命运共同体”,预计最后的称呼会是“中韩全面战略合作命运共同体”。这样,成功避开了“联盟”二字,中韩两国就能分别减少来自朝鲜和美国的巨大压力。

预计,就在不久后的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时,两国将会正式签署有关协议并发表正式声明。但由于习主席先于朝鲜而到韩国访问,再加上中韩“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签署,肯定会对朝鲜形成很大的刺激,因此,中韩两国应该要对朝鲜可能会采取激进措施(或进行第四核试验)做好预案!
来自群组: 国际军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4-6-28 13: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骨子不硬,不能替小国挡风遮雨谁能依靠你,谁能跟随你。朝鲜不去添美国的屁股,他别无选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4:03 , Processed in 0.0930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