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日战机东海空中对决究竟鹿死谁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24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日战机东海空中对决究竟鹿死谁手?

             2014年9月24日

前段时间,中日两国就东海上空彼此军机的“危险接近”进行了一番舆论战,引发世界的高度关注。在这轮较量中,日本再次“恶人先告状”,对外宣称中国空军歼-11战斗机携带导弹“异常接近”其电子侦察机,要求中方收敛行动。中国也以牙还牙,及时公开了自己掌握的最新视频反证日本的挑衅,并以“有视频,有真相”赢得了这轮“口水仗”的胜利。但看着视频里携带着新型AAM-5空空导弹的日本F-15J重型战斗机,大家还是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因此东海形势还是不容松懈的。那么,中日两国空中力量在东海上空的形势究竟如何呢?

东海之争引出的话题
鉴于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矛盾逐渐加剧,国际社会对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十分关注。对于中国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识别任务之举,日本的反应十分激烈,出乎外界意料。其不仅在外交上对中国出言不逊,还派遣自卫队战机粗鲁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对中国军机采取逼近到30米的直接挑衅。而日本一些报刊近来更是火上浇油,大肆渲染中日两国可能爆发武装冲突。随即,中国也只能针锋相对,逐步加强了对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巡逻力度,不断派出大型预警机或电子侦察机与多架主力战机编队在东海上空实行常态化巡航,并对日本军机肆意闯进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抵近查证和识别。对此,日本是既抗议又反识别,中日两国的军机在这一海域互相追逐,局势大有失控之嫌。

从日方对中国军机的公然侦察和挑衅,我们能够发现,日本方面对中国正常的军事现代化是多么的焦急,日本正在朝“国家右倾化”方向加速冒进,实现自卫队的集体自卫权和无限制海外出兵已经进入“倒计时”,日本重新成为军事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作为美国的“马前卒”,为了配合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日本已经将“对抗中国和围堵中国”当做自己的“国家使命”。作为被日本多次侵略过的邻国,基于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民族操守和历史习惯的深刻认识,中国必须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为可能发生的中日摩擦或冲突甚至局部战争做好准备。

那么,面对日本的挑衅,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有获胜把握吗?特别是当前的中日空中力量总体形势如何?一旦点燃导火索,日本是否能与中国抗衡,更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需要提及的是在以下的对比中,由于读者大都对中国新型武器耳熟能详,故对其技术性描述从略。

重型机:F-15J VS 歼-11
作为“能量机动”空战理论指导下的产物,F-15凭借普?惠公司划时代的大推力发动机F-100,以及紧凑、轻量化的机体,获得四代机中最高的推重比,其垂直爬升与加速性能可谓冠绝群雄。同时,较低的翼载荷赋予它出色的瞬间与稳定盘旋性能,据说该机曾在美军组织的“红旗”军演中大胜印度空军的苏-30MKI。尽管F-15是世界上第一款三代重型战斗机,其气动设计较为保守,但由于机体设计极为出色,重量轻,加上美国在发动机方面的领先优势,其机动性能至今仍属于先进水平,不惧任何其后出现的三代机、乃至三代半战机。

日本航空自卫队的F-15J/DJ即是美国F-15C/D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日本版,1981年至1999年,日本航空自卫队共接收了202架F-15J/DJ,服役过程中坠毁了11架,现在还剩下191架。在服役初期,F-15J战斗机的真正劣势就在于其空空导弹。不知为何,日本自卫队装备规划尽管规范有序,但很多主战武器服役后却很少升级,F-15J就是如此。F-15J从1981年开始服役至2010年,这长达30年间只升级过一次发动机,绝大部分飞机的空战装备仍然是老式的AN/APG-63(V)0火控雷达,只能使用美制AIM-7F半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和AIM-9L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因为使用AIM-7F导弹导致F-15J在超视距空战中,同一时间只能攻击一个目标,而且在导弹击中目标前,载机必须保持对目标持续照射,不能进行近距空战前的机动占位,或者更好地躲避敌机所发射的导弹。对西方发达国家空军来说,这在2000年后已属落后。

近年来,日本开始对F-15J进行缓慢的现代化改进,计划共升级103架为新机型。其升级先是主要换装AN/APG-63(V)1脉冲多普勒雷达,并把落后的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换成使用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AAM-4B,再后则是为其换装头盔瞄准系统、AAM-5格斗弹与战术数据链。这几项改进措施,使得日本F-15J虽然机体老旧,但是功能却上升不少,敢与各国任何三代半战机相比拼。

F-15J换装AN/APG-63(V)1脉冲多普勒雷达后,其主要功能增加了“边扫描边跟踪”(TWS)模式,能同时跟踪并攻击多个空中目标。更重要的是,这款雷达可以引导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实现“发射后不管”。据测算,配备头盔瞄准系统的F-15J与未配备的同型机相比,对同一威胁的模拟格斗结果,其杀伤/损失率从1.8:1提高到3.8:1。F-15J新配的头盔瞄准系统,主要用来在近距格斗中支持AAM-5。作为日本自行研制的新一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AAM-5采用了末端红外成像与燃气舵矢量控制等尖端技术,离轴发射角更大,扛干扰能力更强,已跻身第四代格斗弹的先进行列。

而中国也不甘示弱,自上世纪末起,中国空军开始大量装备第三代战机,如苏-27、歼-11、30MKK和歼-10等机型,这些飞机使用了更为先进的航电设备,从而使中日双方空中力量对比逐步出现了一些变化。除了其中的国产机型外,已完全国产化的歼-11A/B的综合化航电系统,已是完全重起炉灶,彻底摆脱了苏-27的影子。该机及其后续改进型号的数据融合度更高,可向飞行员提供更高级别的信息,反应更敏捷,空战中态势感知能力更强。

与中国空军广泛装备的歼-11系列战斗机相比,F-15J在瞬间盘旋能力上处于劣势,但在持续盘旋、爬升能力上却占据优势,而F-15J的滚转速率也优于歼-11,敏捷性更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媒体以前宣传歼-11机动性能优于F-15J,更多是当年军力差距较大时所寻求的心理籍慰。实际上,歼-11与F-15J的机动能力在伯仲之间,甚至略逊色于F-15J,至于招牌的“眼镜蛇机动”在空战中实际用途并不大。但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斗机却十分强调近距格斗能力,其拥有比歼-11更强的瞬间盘旋能力,滚转敏捷性也超过F-15J,再结合其配备大离轴角空空导弹,则其近距格斗能力应该超过了F-15J。但由于歼-10属轻型战斗机,续航能力有限,所以我们看到,在东海空中对峙中,中国空军出动的还是歼-11系列重型战斗机。据俄罗斯媒体预计,目前中国共装备各型苏-27/30系列超过280余架。
而新一代的“中华侧卫”——歼-11D、歼-15、歼-16等机型,据信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对F-15J构成“代差”优势。有中国空军专家曾自豪地说:“通过不断改进,凭借数据链等信息化技术,改型歼-11完全融入了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其战斗效能的跃升,不是简单的从1到2,而是从1到10这样的数量级的提升。”这个比喻,前者说的战斗力提升是单纯的倍数级别,实际性能提升有限,而后者所指的则是战斗力几何级数的增长,发生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级别的,其意义十分重大。

中型机:F-2 VS 歼-10
得益于日本在电子产业的技术优势,日本空中自卫队的F-2战机的火控及雷达系统配置相当豪华。公开资料显示,F-2装备有日本自行研发的J/APG-1有源主动相控阵雷达,且是世界上最早装备此类雷达的战斗机,甚至早于美国的F-22“猛禽”隐形战斗机。J/APG-1雷达具备边扫描边跟踪功能,可同时跟踪10个以上空中目标,配合先进空对空导弹可发挥出不俗的战力。由于轮廓比其母型F-16要大上一圈,F-2的挂载能力也相当可观,其设计有13个外挂点,可挂装各种对空对地对海攻击导弹。在对空作战模式下,F-2可搭载美制AIM-7F/M“麻雀”中程空对空导弹和AIM-9L近程空对空导弹,以及日本自行研发的空战武器。但在日本航空自卫队中,由于F-15J战机主要执行制空任务,而F-2主要担负对海/陆攻击任务,所以F-2的空战能力并不是那样被重视和突出。
但新的改进却突出了F-2战机的空战能力。目前该机改装的J/APG-2雷达是在其原装备的J/APG-1雷达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来的,后者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服役的战斗机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新装备的雷达在保留了原来的雷达天线的同时,提高了发射功率,配备了采用新算法、速度更快的新型信号处理器。据介绍,J/APG-2雷达的整体性能与美国雷神公司研制的APG-79有源相控阵雷达相当,后者主要装备美国海军F/A-18E/F“超级大黄蜂”舰载机。

自2012财年开始,日本空中自卫队开始为F-2战斗机配备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AAM-4B导弹并升级其机载雷达系统,总计3个中队共60架F-2的升级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完成机载导弹和机载雷达的升级之后,日本政府的下一个计划是为F-2战斗机换装新的机载中央计算机,预计将于2018年完成。更为长远的计划,则是为该机装备日本自研的隐身武器吊舱。
对于中国的歼-10,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称其作战性能与美国F-16C/D相当,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歼-10的出现将更好地贯彻中国空军“攻防兼备”的作战思想。歼-10与苏-30MKK、歼-11一同装备中国空军后,表明中国空军已从以大量的落后战机来战胜敌方先进战机、夺取制空权的“以量胜优”的时代,进入了“以优胜优”时代。目前,中国海空军服役的歼-10总数已经达到250余架,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日本F-2近4倍。
据推测,中国歼-10的空战推重比为1.5,远高于F-2;而歼-10的最大速度可达2.0马赫,作战半径1100公里,这比F-2的883公里要强很多。但在所装备的雷达上,初期型号的歼-10只装备三代机后期型水平相当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后续生产的歼-10B战机上才应用了更先进的相控阵技术。也就是说,早期型号歼-10的雷达中国肯定居于下风,而后期改进型在使用了同样的主动相控阵雷达之后,则中日两种改进型的服役时间相差不大,故而其性能也在伯仲之间。但在初期型号上的武器配置上,歼-10装备的是霹雳-12(PL-12)新型国产中距空空导弹,性能可以达到近似AIM-120C的水准,在这方面F-2早期装备的AAM-4并无优势。

综上所述,可见同F-2相比,歼-10毫不逊色。特别是歼-10先进的鸭式布局,四余度的电传操纵系统,配以强劲的发动机,在机动性上绝不输于F-2。其后期改进型号据信已换装更强劲的推力矢量发动机,则将更胜一筹。

四代隐身机:ATD-X/F-35 VS 歼-20/歼-31
根据最新的报道,日本将在年内将对其研发的“先进技术试验战斗机”ATD-X“心神”进行首飞测试,该机将在今后10年逐步取代其生产的F-2和F-15J战斗机,作为从美国订购的F-35战斗机的补充。尽管欧美对下一代战机的标准已有定义,即具备4S性能(隐形、超音速、超机动性和综合化航电),但日本人还是为ATD-X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3F功能。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所谓3F就是“首先发现”、“首先攻击”和“首先摧毁”。作为一款超音速飞机,ATD-X将同时具备隐形和高机动性。

通常情况下,战机的隐形性和机动性对战机外形的设计要求是截然相反的,ATD-X的研发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能够既像苏-35等战机那样进行高机动性飞行,又具备F-22战机的隐形性。为此,ATD-X的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了光纤飞控系统。而在航电系统方面,其最大亮点是采用了整合高性能主动相控阵雷达、电子战系统以及多功能射频传感器,且利用了智能蒙皮技术——在机身上附着“瓦片式相控阵雷达天线”,这极大提高了雷达的探测范围和探测距离。此外,ATD-X的机体材质使用了新设计的复合材料,搭配上同时兼具隐身性和机动性的“高机动飞行防御系统”,因此使其预测的作战能力十分强大,被国际社会认为是针对中国的歼-20和歼-31隐形战机而设计的。

而中国,令世人惊讶的是竟然在不到3年内同时推出了两种第四代隐身战机,但歼-31的整体气动布局设计以及隐身外形同曝光度更高的歼-20却不尽相同。一般认为,歼-20和歼-31的关系与美国空军F-22与F-35的关系差不多,两者是“高低端搭配”的结果。有专家认为,歼-20块头大,综合性能好,超级机动能力强,是未来夺取制空权的主力战机;而歼-31作为性能略逊于歼-20的先进战机,其造价相对低廉,可作为低端配置而可大量装备这种机型,主要用来执行多用途攻击任务。
对于中国的歼-20四代战机,国际上公认的看法是,其综合战力超过F-35,与美制F-22及俄罗斯的T-50处于同一档次。更重要的是,中国歼-20可能是继美国F-22之后,在俄制T-50之前批量生产的世界第二种重型隐身歼击机。歼-20亮相的最大意义,在于削弱了美国隐身技术优势对中国的“技术压迫”,使得美国在西太地区的绝对空中优势化为乌有。该机能携载PL-12的升级型——PL-12D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以及用于机动格斗的PL-13近程空空导弹。由于中国在新型战机上早已全面采用头盔瞄准具控制导弹发射,这类导弹可以实现“看哪打哪”,因此歼-20的格斗能力毫不令人怀疑。甚至有分析称,中国可以在战时利用歼-20高度的隐身能力,对日军的空中预警机进行打击,使其丧失掉空中预警和指挥作战能力,从而可以使中方战机从容对其它日本战机予以痛击。
在机载武器上,在歼-20的机身两侧弹舱中,可以分别挂载PL-13导弹各一枚,主要用于近距格斗,而机身弹舱则被用来挂载PL-12D中距空空导弹,用来打击远距空中目标。国外资料显示,PL-13的性能与美国最先进的“响尾蛇”AIM-9X导弹不相上下,是一种非常致命的武器。美国媒体对PL-13的出现表示“忧虑”,认为在中国最新的歼-20以及歼-31隐身战机配备这种导弹之后,对于美国空军而言将是一个噩梦。可以相信,日本的ATD-X虽然有后发优势,其发展概念也十分先进,但是却很难使其综合战力超越F-35,仅凭此一点,中国也毫无担心之理。

而中国的歼-31和日本即将引进的F-35相比,歼-31的优势是在具备隐身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相当的载弹量水平,而单发设计的F-35在载弹量上肯定不如歼-31。而在综合隐身、机动能力、电子装备水平和作战半径方面,中国的歼-31几乎没有披露实际数据,因此不好具体对比。不过,从如今F-35不断上涨的价格以及连续出现重大故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占据后发优势同时又是为对付F-35而开发的歼-31有理由后来居上。

空空导弹:AAM-4B/AAM-5 VS PL-12D/PL-13
日本战机现在开始装备的主要是极为先进的国产AAM-4B导弹,该弹的外形尺寸、重量与AIM-7F差不多,尽管比美军AIM-120稍重会略微影响战机空战时的机动能力,但大尺寸使其拥有更大的射程。该弹的先进之处在于其是世界上首款装备小型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的空空导弹,对目标有更远的锁定距离并且锁定能力更强,并使其探测能力、抗电子干扰能力和俯视能力比原型有较大的提高。而且,该弹还可利用相控阵电子扫描数字化、频次快、多波束的特点,实现迅速对预定空间实施探测和扫描,并且具备较高的目标更新速率,特别适合对付高机动性能的目标。而且其电子跟踪的角度等参数精度也比较高,可用来对付多批次目标。特别是在当今隐身兵器满天飞的时代,各种具有很小雷达反射截面的四代战机、隐身巡航导弹、低反射空地导弹等,都是需要积极防御的角色,而AAM-4B的主动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就可用来满足此需求,使其在攻击各类隐身目标时大显身手。

在具体数据上,改进后的AAM-4B相比其母型有效射程提高了1.2倍,主动搜索距离提高了1.4倍,其他各项性能提升虽然不小但鲜为外界所知。改进后,其外观数据变化不大,但最大射程延长到120千米,据称性能达到最新的AIM-120C7的水平。因此,日本空中自卫队专家认为,AAM-4B的自主探测距离更远,空战中提前进入主动制导段,载机可早一步脱离,提高了其生存概率。同时,凭借AESA出色的探测角度与抗干扰能力,发现敌机的概率因而更大。
而在大约10年前,中国空军歼-11A、歼-10、歼轰-7A,甚至歼-8F都采用了新型火控雷达,或对原有雷达进行了升级,普遍可发射具“发射后不管”能力的R-77和PL-12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对主要使用AIM-7F导弹的F-15J占据较大优势。而在近距格斗导弹方面,中国空军所使用的俄制R-73和PL-8在射程及大离轴角发射方面也略优于AIM-9L导弹。但两者在面对AAM-4B和AAM-5时,优势已基本不再存在。
而中国也随即推出了PL-12的升级型号——PL-12D型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对于中国战机使用新型空空导弹之后出现的亚太局面变化,美国环球战略网刊文指出,中国空军近年来加大投入提高自己的飞行员技能,并装备PL-12D型先进空空导弹,使空战力量大幅提升。文章引用美国空军官员的话说,PL-12D导弹几乎比美军的先进中距空空导弹更为先进,中国的苏-30战机在装备上该弹后,战力将超过美军现役装备先进中距空空导弹的F-15C战机,只有美军的F-22战机装备上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后才能予以克制。对此,中国空军专家宋心之曾表示,日方战机的机动性强、雷达性能强大,但空空导弹的射程和攻击能力则比中方的空空导弹弱得多,两者相差一个量级。

在中日双方的近距格斗弹上,日本空自使用的主力格斗弹是AAM-5导弹,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第4代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它的性能与美军最新的AIM-9X相当。与AIM-9L、PL-8等第3代导弹相比,AAM-5具有更大的射程和几乎超出一倍发射离轴角,在空战中极具优势。不过,改变局面的是中国已经开始装备PL-13空空导弹,这使中国空军战力得到大幅增强。据国外的消息说,PL-13与中国最新的远程预警机结合使用,能够接收预警机通过数据链发过来的目标信息数据,使挂载有PL-13的歼-11B和歼-10具备超级机动空中攻击能力。美媒对PL-13的出现表示十分忧虑,认为这种导弹将大大提升中国空军的空战能力,在亚太地区对美日空中力量构成严重挑战。

作战体系和战术与训练水平:
在很多日本专家的眼里,常常自诩日本空中自卫队在飞行员技能和熟练度方面具备优势。在《日本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中就多次提到,中国军机近来与自卫队飞机“异常接近”过程中,采用的是双座机,这或许意味着中方飞行员“不太熟练”。不过这种贬低并未得到认可。外界普遍认为,正是因为日方频频捏造事实,混淆是非,中方才派遣双座机以便取证。而且近年来,中国空军为提高训练水平和官兵素质,不但大幅提高空军战机飞行员的学识水平,而且在重要的飞行训练时数上已大大超过每年200飞行小时,已基本与当今空战强国相距无几。

另据《中国空军百科全书》介绍,早在本世纪初,中国空军就确立了“紧贴实战,突出对抗,从难从严,科技兴训”的军事训练指导思想。据公开信息显示,“自由空战”训练的推广,让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训练与国际水准接轨。这种不设置高度差和训练预案的训练,充分调动了飞行员的积极性,且最大限度模拟实战情况,真正实现了像打仗一样训练。一些高难课目,例如远海超低空飞行、高机动飞行为众多飞行员所掌握。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愈来愈多的中国第三代主战机型陆续装备部队,以及大型电子侦察机、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辅助机型的加入,中国空军力量开始展露出不容小觑的实力。
有分析认为,日本挑衅中国领土主权的劲头虽然没有退烧,但过去对中国所保有的“军事优势”自信却悄然流失。据香港《军事家》杂志介绍,依靠美国的“保护伞”,日本发展起一支常规武力极为先进的自卫队,并且完全使用美军的战术训练日本的飞行员,这使其自认为其战机飞行员的技术也是世界一流的,肯定会大大超过中国飞行员。同时,由于受到美国的影响,日本十分迷信先进武器的重要性,仅仅在10年前,日本右翼军事专家还不把除二炮部队以外的中国军队看在眼里。而如今,弥漫日本朝野的“中国军事威胁论”,则从某种程度暗示日本这种狂妄的自信正在急剧下降,日本军事专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现在无论是战机作战能力还是飞行员训练水平以及作战技术,中国飞行员都已经赶超上来,日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自大与狂妄。
此外,在空中预警方面,早前长期是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天下,其4架E-767和13架E-2C预警机曾是日军的力量倍增器,使其在信息化作战方面长期居于中国前面。但在2005年后,中国空军迅速装备了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迅速打破了这一不平衡的局面。而且,中国预警机具有后发优势,除了使用主动相控阵雷达之外,在识别精度和指挥能力上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中国预警机的加盟完善了中国空军的体系作战能力,使得中国空军从此可以面对更为强大的对手。

不是结论的结论

上世纪末凭借E-2C和F-15J,日本空中自卫队在东亚可谓鲜有对手,但是进入新世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空军也陆续装备了预警机及数据链、先进作战飞机和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逐渐拉平了与日本的质量差距。特别是近年来,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开始装备东亚国家的空军,而中俄隐身作战飞机也已经试飞成功,这些都对日军形成了反超的态势力。而日本空中自卫队虽然装备了更先进的E-767预警机却在战斗机升级项目上徘徊不前,虽然其已经确定下来采购F-35作战飞机,但是毕竟该机交付还需要时日,日本空中自卫队需要对现有作战飞机进行升级,以填补F-35服役前的空白。据英国《飞行国际》报道称,尽管日方总体实力不错,但快速崛起的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几乎将双方过去的差距压缩到可以忽略的地步,一旦发生冲突,“日本空自不可能想当然地稳操胜券”。

对此,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也分析称,就大环境而言,目前,中日之间爆发冲突的可能性非常微小,双方现阶段的步骤主要是“造势威慑”的需要。但双方的对峙态势已由过去含蓄的“接近”转向“逼近”,紧张气氛有所升级。特别是最近若干年,日本自卫队每年都举行针对中国的不同层次的假想图上演习和首长司令部演习,每次都以“头痛的结局”而结束,“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力量大大增强所致”。

而且从现实来看,中国军队在东海方面可动用的力量越来越强,随着“辽宁”号、052D、空警-2000、歼-16等一大批先进战舰和战机的服役,中方不但在数量上逐渐占据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开始占据上风,所以日方的压力将越来越大,面对具备体系对抗能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日本自卫队无论从斗争手段还是斗争能力上完全处于下风。日本在东海如果采取过激行动必将得不偿失,这使其不得不在东海博弈战中寻求美国的支援和保护,否则将一败涂地。因此,中日双方在东海周边的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有利于中方的方向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挫败日本任何形式的挑衅行动。   来自群组: 国际军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06:59 , Processed in 0.0946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