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8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山西农大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1 1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京大屠杀 于 2014-12-21 11:33 编辑

山西农大的前世今生

闫桥 / 图文


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太谷,这里离太原很远,还得坐火车,现在看来也就是六、七十公里,但在那个时代就算是远了。来太谷的原因很简单,是我的大伯留校后在这里的山西农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畜牧站工作,放了暑假就是在这里画牛画马,那时候小,只知道玩儿,记得有两年是全家都来到这里的乡下居住,实际上是在躲避文革动乱,但因为当时年龄小,满眼竟是凤山脚下有一个村,“绕村的枣树绕村的水”,真正对学校的印象也是在参军以后我大伯才领着我对着众多的古建筑说,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孔祥熙开办的“铭贤学校”。


孔祥熙当然早就知道,蒋宋孔陈,旧中国的四大家族之一嘛,但具体怎么个过程一点也不知道。记得十几年以前我去我大伯家发现他们学校刚刚举行了90周年校庆,还出版有一部反映学校历史的纪念书籍,当时也只是大致地翻阅了一下,重要地是想让他老人家给我留个墨宝。他考虑了一下给我挥毫写下了“耕读传家”四个字,说是我们阎家沁县老宅门头匾额上就是这几个字。我知道,我们阎家都是“读书人”,所传的家风就是我爷爷的做法——他在上世纪饿肚子的60年代当山西医学院的食堂管理员,从没往家拿过半个馒头。现在我大伯也早在十年前作古,伯母最近也乘鹤而去,我只有再去时使劲地翻阅那本厚厚的校庆纪念册,反复往头脑中重复记忆,再就是要想真正弄清那一段历史,你在阅读中还得不自觉地去伪存真,要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这对于现代人来说确实很难,我甚至由于怀疑所有古代历史编造的成分太多而不愿去阅读,好在清末、民国离现在还并不算远,也只能利用自己的知识尽量去猜度了。


实际上我发现一切的历史都不像我过去所理解的,也许是我们那个时代看黑白照片和电影太多了,只要一说起历史那就和老照片一样苍白虚无,其实不然。应该说孔祥熙所处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和现代社会形态的开端,作为现代教育来说更是开拓的年代。


事情从1900年义和团在太谷县杀死6名美国传教士开始。大约是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坐落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大学有传教士进入山西太谷进行传教活动,孔祥熙从10岁起就随父入教。1901年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因为孔祥熙在教案中的杰出表现,教会派他去美国留学,先后在欧柏林大学和耶鲁大学拿到学士、硕士学位,最终于1907年秋完成学业,临归国前他向欧柏林大学建议在太谷办学,学校接受了他的建议马上建立了山西协会之类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组织,决定每年拿出学生捐款的一半以上(近1万美元),由孔祥熙带会负责筹办,当时学校也是为孔祥熙要谢绝国内一切要职专心办学所感动,他回到太谷后随即开办了小学——铭贤学堂,“铭贤”这两个字也是他亲自起的,意思是永远铭记在义和团运动中死难的中外人士。好像到1922年还是26年,孔祥熙又亲自去美国募集到了75万美元,这个钱也是一位欧柏林大学的学生成金属大王之后捐给学校的基金中的一部分,基金会拿出这些钱一部分买成铝业股票,另一部分存在美国银行生利息,加上原来的一万美元,铭贤学校每年能有4万美元左右的经费,学校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展,后来就招收了大学预科和高中,并招收女学员,这在全国也算是“吃了螃蟹”。但后来由于日本的侵略,铭贤学校也像中国其它著名学校一样踏上了漫漫迁徙路,从1937年起,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又回到太谷,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发生以后,经费自然也没有了着落,由中国政府所接管,并由山西省政府直接管理。


抗战以后,学校先迁至山西南部的运城,后又渡黄河去陕西南部及西安,后又入川到了金堂,1945年抗战胜利后本来准备返晋,但道路不通,最后还是听从孔祥熙的,一路返回进入陕西,一路进入成都,直至被解放军接管派十辆大卡车送回太谷,人员则乘火车。


需要说明的有二:一是孔祥熙实际没有亲自管理学校多少年,北伐之后他即去了日本,后又负责起蒋介石在广州的财政,没有时间的他都是派中外人士代理学校业务,在此期间逐渐拓展了农业技术学科等;二是由于原来的小学地理位置不便发展,没几年就搬迁到了一个叫“孟府花园”的地方,这时候已归教会所有。


中国人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想说的是,旧的留给我们的是可以传承的精神,物质可以变形转化,但精神一定是永存的,一切事物皆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8 07:34 , Processed in 0.0862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