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评】中国5万吨两栖攻击舰的垂直起降战机哪家造
(军事评论员高峰)2015-1-27
近日关于中国5万吨两栖攻击舰的传闻成为坊间热谈。笔者一直认为在上海建造的所谓中国首艘弹射起飞航母,应该是首艘大型直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并可以搭载中国研发的自主产权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至于这种神秘的两栖攻击舰的排水量是否是比美国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还要大尚不得而知。香港媒体有评论指出,新设计建造的5万吨级两栖攻击舰将搭载12架隐身版垂直起降的歼十战斗机和20架各型直升机。
其实关于中国自主设计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的问题在很早以前就有传闻,但是成飞发展歼十的短距/垂直起降版还是首次被媒体公开讨论,笔者在相信中国研发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前提下,对厂家和型号持有不同的意见。而且从沈飞和成飞的空军装备战略发展任务方向上来分析,更倾向于将来的5万吨两栖攻击舰搭载的固定翼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是由沈飞所研制的专用型号。笔者在2012年3月的一篇文章借中国航空报一则消息做过详细分析,内容如下。
这几年中国军用航空的荣誉几乎都被成飞占了,从准三代的枭龙战机到标准三代的歼十,直至横空出世的大四代歼20,成绩与荣誉相辅相成。可是同为重点科研所的沈飞所却一直默默无闻,有网友调侃说:沈飞只会山寨,年年拿经费却只有歼八满天飞。的确,在国际国内航展上,沈飞拿得出手摆出来的也就是歼-8-2M,而这款号称准三代的两代半战机始终无人问津。组装和仿制的苏凯侧卫战机则被冠以山寨货,与成飞的三款新机相比没有一点自豪可言。我一直为沈飞遭到的指责不平,因为很多军米不知道沈飞所对中国的军用航空贡献有多大。大家一致诟病的而且在现在看来完全过时的沈飞歼8-2战机,是中国第一款与国际设计接轨的尖头侧面进气道设计的空优战斗机,并针对当时中国空军的战术需求完全满足了高空高速的截击性能。然而关键的不是这一点,在中美关系最好的历史时期,歼8-2战机参与了中美的“和平典范”计划,这是中国航空科研第一次正式接触西方先进技术。虽然后来和平典范计划因疾而终,但是沈飞仍然受益匪浅,先是机载传输的1553B数据总线的应用,然后是多余度飞控系统的研发试制,一款沈飞少为人知的歼-8-2ACT试验机就是这些关键技术的例证。说到这里大家就会知道,沈飞的科研成绩对曾经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FBC-1飞豹歼轰,以及现在的枭龙、歼十、歼20的贡献有多少了,还敢说沈飞的经费是白花的吗?
中国有个词叫“学术有专攻”。我认为用在成飞所和沈飞所身上特别贴切。两个所的设计机型原则上是空海兼顾,但是又各有侧重。成飞所侧重空军专用战机,沈飞所侧重海航专用战机。成飞的机型不用再说了,大家都看得明白。回顾一下海航的主力机型主要有三种,飞豹、歼-8-2、苏30MKK(国产歼11B),其中两款是沈飞制造的。而最近曝光的带阻拦钩的歼15舰载机也是沈飞造的,足可以明确沈飞的设计任务重点。由于陆海两种作战空域环境不同,所以在高湿盐蚀环境中的海航战机材料和性能要求上要比空军专用战机更高。故此笔者从【沈飞所的产品对应的军种侧重点和技术方向要求来判断,沈飞的获奖新机型绝对不会是要同成飞歼20争高下争名誉的重型四代机。有网友认为是歼15舰载机,但我也不敢苟同。下面我从一篇媒体公开的人物介绍文章中,分析一下沈飞所的这件神秘利器可能会是什么。
《中国航空报》有一篇介绍获奖人物的文章,介绍的是沈飞所建所40年来第一位女副总设计师赵霞。文中写道: 【2000年春天,赵霞成为副总设计师,之后,她牵头的某型号研制工作全面展开。这是一个技术风险大、研制周期短、使命特殊的项目,为沈阳所此组织了“百日会战”。】。这段话中“技术风险大”这个词,说明这个由赵霞副总师牵头的飞机项目是一个全新的专用机型。“研制周期短”是专机专用,也就是大型装备在等飞机,说到这儿有人会想当然的认为会是航母舰载机歼15啦,但是只需加固机体结构梁改折叠机翼,这都有乌克兰买过来的苏33验证机D10K为基础,而且前面说了飞机要求的耐湿耐盐对沈飞所都不是瓶颈。所以歼15称不上“技术风险大”这个词。但从前面两个用词加上后面的“使命特殊”四个字来判断,绝对是海航用得而且与航母战略有关。分析到这里大家可能越发糊涂了,为什么既与航母有关又不是歼15舰载机?
再看两段报道中的话一段是赵霞副总师的设计关注和思维侧重:【作为新一代飞机设计单位的技术带头人,赵霞不仅着眼于21世纪空、海军对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同时她还把目光紧紧瞄准国际航空技术的前沿。】,与赵霞副总师专业研究相对应的新型号技术难度是这样介绍的:【某新型号研制,面临研制周期短、关键技术难、管理难度大等严峻形势。】。据此推断,笔者认为沈飞所的这款获奖战机应该是类似于美国F35B的垂直起降战机。这才对得起文中“关键技术难”这个词。至于如何解读“研制周期短”这个词,就要看海军大型舰的装备进度了。沈飞的垂直起降战机,大型航母当然可以用,可以与歼15搭配使用增加载机量。但是我之前分析过,中国的自主航母应该是10万吨左右的,所以没有必要再瓦良格的前提下考虑载机量的问题。所以沈飞的垂直起降舰载机不是为标准航母设计的。
我曾撰文指出:按照可能的战略随行任务,中国海军的自主大型航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是两艘轮换执勤的模式。作为补充和战斗威慑力的梯次配备,中国海军还需要类似于美国黄蜂级的两栖攻击舰或水平甲板的直升机母舰。这就是海军对沈飞所的研制需求和我对沈飞研制垂直起降战机的判断理由。中国海军的昆仑山级船坞登陆舰加上再建的,公开消息称即将有6艘归建入役,已经完全够用了。我认为接下来将会停止昆仑山级的制造,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建造直通甲板的直升机母舰或者两栖攻击舰,而赵霞副总师介绍文章中出现的“研制周期短”一词,则可以证明中国的直升机母舰或两栖攻击舰即将开建,因为有了昆仑山级坞登的建造经验,中国军工造船在建造水平甲板的直升机母舰或两栖攻击舰上根本没有技术瓶颈,而与造船相比为了避免出现大型装备等载机的被动局面,沈飞所要设计制造一款技术含量如此高的垂直起降舰载机,只给十年的设计研发周期的确够短的了。如果笔者分析正确的话,就让我们期待两栖攻击舰和沈飞的垂直起降战机问世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