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山西泽州到底有多少古村落需要保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3 0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西泽州到底有多少古村落需要保护

闫 桥 / 文
半夜打开凤凰网,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又一次跃入我的眼睛——《山西泽州为300万吨煤拆1座明清古村(图)》,打开一看,原来是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利欲熏心!山西:一切为挖煤让路不惜拆了明清古村!】山西晋城市泽州县的半坡古村,全村有明清时期的院落古宅多达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政府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的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的名义将这里的古宅强制拆除。
看罢该报道,确实让人伤心,但据我了解,在全国,保护古村落早已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据2014年光明日报报道,全国的古村落锐减,平均每天消亡1.6个。有数据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看来,国家早就应该把保护古村落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单方面靠开发旅游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对晋城还是比较了解的,晋城在古代又称泽州,现在的晋城市下辖5个县市,它们是泽州(晋城市周边地区)、阳城县(皇城相府坐落于此)、高平市(有长平古战场)、沁水县(赵树理故居、柳氏民居)、临川县(太行王莽岭)。实际上此地在古代由于煤铁资源丰富,晋商经济相当发达。现在闻名全国的“皇城相府”就是康熙皇帝的老师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校阅陈廷敬和其祖辈所修建的,他家的祖业也与冶铁有关。
据我分析,由于此地地处太行深处,包括许多唐宋文物保留至今实在不足为奇,明清建筑比比皆是,随便步入一个村庄你都会看到古老的戏台、庙宇,当然更多的是气势恢宏富有特色的两层民居,但大都因无人居住而自然毁损了,这也就造成了旧村和新村的自然对立。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带上相机一头扎进这些古村落,从中去寻觅历史的踪影,感叹历代人们生存的不易。实际上泽州大地现在之所以陈显非常浓重而深沉的古文化气息,我想与外人不曾打扰有关,即使当年文革烈火熊熊燃烧,破四旧也没把这里的庙宇造像和人们的迷信产生任何消除,无论从口音还是婚丧嫁娶饮酒习俗等做派,我们都能体会到它的悠久。按我的理解,每一个村的旧的部分都需要保护,但谁去保护呢?除去有时候被当旅游资源去开发,又有谁会拿出一分钱呢?即便是著名的5A级景区皇城相府,若不是有本村煤矿做底,谁又能开发得起呢?据我了解,无论是泽州的道教圣地赏月名山珏山,还是曾经诞生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太行山上》的王莽岭,身后都有煤矿和煤业集团做后盾。实际上,由于地理位置和开发价值的原因,也使得一些村落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也不会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有些所谓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对历史遗迹的破坏,所以我出了应酬和特殊情况外基本不去那些被改扮了的旅游景区,但我们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又能看到多少当年修建建筑呢?当我们进入一些庙宇,我们经常看到重修的碑石就有好几排,始建于……重修于……。
我们或许可以从2012年12月26日的一篇晋城新闻中更为详尽地了解一下晋城古村落保护的一些信息:
《我市13村跻身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日前,住建部网站公布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646个村落名单,我省共有48个村入围,我市13个村位列其中,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高平4个、陵川1个、泽州2个、沁水3个、阳城3个。
  13个村有11个是历史文化名村
  今年5月,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多部门联合发起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今年12月20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出炉,全国共有646个村上榜。这当中,贵州省有90个古村落列入名录,是全国第一批传统村落最多的省份;云南有62个,数量位居第二;我省和福建省各有48个村落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并列位居全国第三。
  记者在市住建局了解到,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之初,我市共选出了100多个古村落进行申报,最终13个村落入选。这13个村中,除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和陵川县西河底镇积善村以外,其余11个均是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3个村中,都存有各种古建筑、古民居,其中不乏国保、省保等文物保护单位。例如高平市马村镇大周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村落格局和大量的老民居。此外,村里还有工程庞大、堪称“中国第一”的宋代地道,建筑独特的宋代古建筑资圣寺、宣圣庙。
  晋城传统村落咋这么多?
  全省48个村入围,我市就占到了1/4还要多。晋城传统村落咋这么多?接受采访的市住建局相关科室的一位负责人为记者解开了“谜团”,“这与明清时期晋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有关系”。
  据资料记载,我市煤铁资源丰富,靠农业难以糊口的农民,纷纷开矿冶铁和贩运铁货,明清时期是全国著名的铁货生产基地,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产生了泽潞商帮,这些人像所有的晋商一样,发家致富后的头等大事,就是修建宅院、祠堂或寺庙,以图光宗耀祖。阳城县北留镇的郭峪村城堡,就是名噪一时的阳城巨贾王重新捐银七千多两修建的。
  拥有如此多的古民居、古建筑,也是我市能有13个村庄被选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这些入选的村落也只是晋城古村落的冰山一角。
  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等原因,这些承载和孕育了我市民间艺术、建筑、民俗等民族印象的古村落正走向衰亡。
  值得庆幸的是,我市的古村落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北留镇皇城村是这些古村落里的典范,如今已拥有国家5A级景区的皇城村不但保护与开发了本村的古堡,还帮助周边村落发展;北义城镇西黄石村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大周村设立《大周古村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试行)》,从保护管理、保护措施、开发利用直至法律责任,对大周村内的文物古建进行保护。但除了已经引起大家关注的,还有大量未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却亟待保护的古村落,需要相关部门重视。
  正如专家所说,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古村落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必须对当前这些现状加以重视,使古村落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
毫无疑问,传统村落就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据光明日报2014年1月10日的记者报道,山西晋城泽州县半坡古村落,上世纪90年代被授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2013年1月29日被核销。因为这个村子的居民都迁居山下,古村荒置逐步塌毁,有些已被重新开垦为耕地。
我也在国土资源政府网上搜到了2011年2月28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消息:日前,山西省泽州县川底乡半坡村旧村复垦工程顺利通过县国土资源部门验收,这是该县新年后第一家通过验收的旧村整村复垦工程。这项工程投资110余万元,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共复垦面积85.6亩,新增耕地82亩。
看来当时的报道还是在正面宣传,而如今央视的报道却好像变了口味。
实际上在山西这类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是以这种粗放型经济来实现经济的快速提升的。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刚来此地,城外到处是炼铁的小高炉,小煤窑几乎村村都有,就是没有煤矿的也有铁矿,没有铁矿的也有冶铁用青石,那时候几乎没有闲人,这个小小城市也曾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香港,可见放开后的经济有多发达。实际上这些年那种私采滥伐的现象早已不存在,农民也由当时的开矿者重新转回到农业和养殖业,年轻人也大都在市区打工。郭台铭祖籍就是泽州,在晋城建有富士康工厂,本想扩大生产,但招人成了问题,整个晋城市区才30来万人,可他新建的园区就需要工人10几万,所以只能北上太原和南下河南招人,就这也招不满。以我看主要还是由于这里交通不够发达,即使前些年开通了晋城-焦作、晋城-济源、晋城到太原的高速公路,使得去郑州和洛阳都在1小时多范围,但还缺乏高铁和飞机场,不过据最新消息,太原-焦作的高铁已经立项,造价200亿人民币,届时回我们太原只需要1小时(300公里)。
今天林林总总说这么些就是要表明我对晋城古村落保护的看法,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我在我以前的博文中业有所反映,比如有反映珏山青莲寺的,有反应玉皇庙宋代泥彩塑28宿的,有皇城相府……甚至更多的就是那些至今还有得不到保护的永远不会上榜的那些古村落,目的就是宣传这里的悠久文化,但我每看见一次心中都会充满无限感伤。由于这些历史陈迹过多,遍地都是,自然也得不到重视。现在央视的这则批评报道虽然显得晚了一些,但也能起到一些推进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愿也是给全国民众提个醒,咱们国家毕竟每天在消失1.6个古村落啊,这是什么概念!
大量的古村落的消失实际上也意味着历史和传统的消逝,而世界就是在这种新旧交替中艰难前行。我认为在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实际上我认为这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的鉴赏能力和文化水平有关。经济上去了怎么办,把钱花在哪里等都需要认真研究,我们当然需要把保护当做重要任务肩负使命感,但同时还要兼顾发展。目前山西的煤炭每开采一吨都面临着赔钱,按理说还不如压井限产,先把资源保护起来,一方面正好利用这个绝好的机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再就是要努力改变简单粗放的生产经营,现在全国都在努力实现转型和产业升级,山西也应该早日谋划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不要死抱煤炭不放手,实际上山西是成也煤炭败也煤炭。
《山西泽州为300万吨煤拆1座明清古村》标题实在写得好,泽州自然会受到网民的指责。但当我们读完报道后,也不自然地会进行一些深入的思索。真相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除去一些表面化情绪化的东西来反思国家整体上对这些具有历史价值古村落的保护,而不是一味地责难。我想,十八大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是根本,我国需要从各方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包括进一步落实《文物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另外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婆婆多”——谁也管但谁也不管的现象,把责任落实到人,一定得这样干。
诺要问这里到底有多少古村落需要保护,依我看,只要有村就有古村落,不管上不上榜都值得保护。但目前的现状是,除了里面还住有几名老人外,大都处于倒塌和危房状态,而年轻人都在往城里发展,村子里的新房还多有闲置,有谁还会再光顾老宅呢?所以我想,保护一定得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否则即使挂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也不会有多大实际意义。正像专家们所言: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文化遗产,不能让遗产成为遗憾。我想,这其中怎么让这些古村落“活”下来是关键,但这不仅是简单地提高人们认识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市场联系起来。我认为整个晋城就是一个充满历史遗迹的天然的大的旅游市场,如果当地政府能够把眼界放宽一点,懂得了大旅游这个概念,就会学会以整体的形式来包装晋城,游客可以随便走,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真正的历史,而不是抓所谓的重点景区,让人们感受为旅游而旅游而建的假的东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7 18:48 , Processed in 0.07481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