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屠呦呦领奖咋就不再低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2-8 0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屠呦呦领奖咋就不再低调?

闫桥
据报道,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此之前,媒体报道屠呦呦赴瑞典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步入机场走的是普通通道,让等候在贵宾通道口的一大群记者扑了空,证明屠呦呦获奖后依旧保持着低调,很了不得。事实上屠呦呦所代表的也正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只求奉献,不为功名。这一点我们从她的演讲中就能完全体察。
她认为,这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什么她个人的成果,代表着新中国医药科研工作的方向,她特此在这个演讲中反复提到这项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医药古籍的启发和引导,她认为有必要借此机会向世界推广中医药,特别是青蒿素的提取成药就极具中西医结合的特点,指引有志的医药科研工作者们继续向这个领域做深度的挖掘。
屠呦呦讲到,她这次荣获的诺贝尔奖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这话非常正确,她的精彩演讲实际上也是讲了在四十年前那个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是怎样努力奋斗从传统中医药中寻找到了抗疟新药的励志故事。
可想而知,1969年开始的这项研究是在何种政治背景及物质条件下开展起来的,年轻人肯定不了解。那时的科研人员只有一门心思的献身和报国,完全没有一个人去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那时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绝对是一流的,所以像屠呦呦这样的老科学家,绝对不会去计较自己有没有成为工程院院士这类事,在他们眼里国家的事才是大事,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科研成果并得到普及应用,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令她非常满意的,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实际上这项科研成果早已在世界各地用于临床,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据屠呦呦介绍,现在的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需要科学家们继续摸索。
大家知道,1969年中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的背景是中国参加了抗美援越战争,是战场的需要,是一项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医药科研任务。按屠呦呦的话说,“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为此,她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当即就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很明显,她有几年系统学习中医药的知识储备,最终还是得益于此。她讲到接受任务后,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在面临研究困境时,她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她介绍到,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总之在经过深入研究和大胆实验终于成功地提取了青蒿素物。所以说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可以想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科研条件确实比较差,他们甚至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但他们还是克服所有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实际上青蒿素的成功是中医药学与西药研发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医药战线全体同仁努力的结果,青蒿素的成功得益于传统的中医药学,但又不拘泥其中,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经典范例。为此,屠呦呦在推广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方面没有再低调,她讲到“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这就是只懂得奉献的中国科学家,我相信一生默默无闻的还大有人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6 22:40 , Processed in 0.0756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