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7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华倔强起之人才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往今来每一个时代的兴起都离不开人才,如今面对中华民族崛起与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人才战略的重要性就更应引起重视。
                                    天下不患无才,患无君以使之
说起人才问题不由得想起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三国后期西蜀人才凋零无人可用的局面由此可见一斑,唯有一个姜维左突右支,西蜀政权想不败已是很难。
无独有偶1948年3月25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甚叹今日求一李鸿章、胡林翼、骆秉章之流而不可得也."
难道不止天府之国的西蜀无人才可用,就连人杰地灵的堂堂中华也无人才可用了吗?
然而历史上周文王用姜尚而灭商纣,一统天下创立周朝数百年基业;齐桓公用管仲而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魏文候用李悝吴起变法而成就魏国的霸主地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而让孱弱的秦国逐渐变强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连那偏处苦寒之地又饱受子之之乱与强齐掳夺的燕国,在燕昭王时期也是人才济济,燕国仅用数十年的时间不但摆脱了又穷又弱的境况,而且一举将强敌齐国战败,占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仅剩下两座城池就灭掉齐国。
为什么别人都能有可用之才,而拥有天府之国的西蜀政权与拥有神州大地的蒋公却无人可用呢!
没有礼贤下士的周文王,就不可能有姜子牙辅助武王成就天下王业,没励精图志的秦孝公就不可能有变法图强的商鞅,没有爱贤用才的燕昭王就不可能有挥军大胜的乐毅,没有从谏如流不拘一格用人的刘邦,就算有识人荐人的萧何,也不可能有韩信的破格重用,更不会有直捣三秦和汉室天下……管子云“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这句话深刻说明君王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先有识人用人之君才能有可用之才。
我们略微分析一下西蜀政权与蒋公的用人方式与燕昭王的用人方式的不同处,就不难找出西蜀与蒋公无人可用而燕昭王时代却是人才济济的原因。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西蜀后期的将领.除了一个老得快掉牙的赵云,就是关兴、张苞等世袭祖荫的将领,几乎没有启用和培育新人,用人上只拘泥于将门名门之后,又怎能有所突破呢!虽然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但古今大才又有几个真正的由虎父而虎子的呢?那个辅佐周文王的姜子牙、辅佐齐桓公的管仲、辅佐吴王的孙武、秦国的战神白起王翦……。起自江湖间的大材可以说举不胜举。与之相反虎父犬子却也很多,且不用说那个纸上谈兵被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的,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就连诸葛亮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其军事才能也并不怎样,魏兵伐蜀诸葛瞻奉命守绵竹(今德阳),就算他不能预见到魏人会偷渡阴平,他也该对前敌情况有一个大体了解,没有前方姜维的败报而魏兵突至,显然是偷渡之兵,偷渡之兵必为奇兵,其目的是突然袭击出敌不意地打乱对手战略布署,然而由于是奇兵,要奇其军就必然兵力辎重有限,奇兵最忌的就是暴师久战而失去出奇制胜的奇,对付这种奇兵突袭只要能将其拦阻起来,让他的奇失去惊人的作用,他就只能被困死,而诸葛瞻却持勇激攻,结果兵败身死,虽然说他忠勇可佳,但其军事谋略上的才能却实在不敢恭维,对于大才而言忠虽然是必须的,但智谋才是最关键的。正是诸葛亮不能不局一格用人,才让西蜀无人可用,尽管诸葛亮在晩年发现并培育了姜维,但为时已晚.蜀国终因无人材可用而走上失败。
至于蒋介石,看一下蒋军的高级将领的出身就不难看出,其用人习惯是任人唯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黄、陆、一、浙。黄指的是黄埔生,陆则是指保定陆军学院,一指的是黄埔一期生,浙则是蒋的浙江老乡。要是能同时符合这几个条件,那必然能受到蒋青睐,青云直上,可事实上要能符合这些条件而又能在军事上有独到见解之处的人那简直就是凤毛鳞角了。如此狭隘的用人范围,他又怎会不感慨无人可用呢!看看与蒋公相对立的共产党一边拥有如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一大批勇将名将,就不难知道并非神州无人才可用,而是蒋公不是用人之君。
我们再看燕昭王的用人方式,燕昭王欲报齐国侵占国土之耻,屈身厚币招纳天下贤士。郭隗说:“要想招致四方贤士,不如先从我开始,这样贤于我的人就会不远千里前来归附。”于是昭王修筑宫室给郭隗居住,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后来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亲自拿着扫帚,屈着身子在前扫除路上灰尘,恭敬相迎。正是由于他的擅于择人用贤,燕国才逐步走上了强大之路,后来昭王任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为燕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汉初名将韩信就是这样的一只千里马,在他未发迹之前淮阴市井之徒就曾嘲弄于他,他为了不与市井之徒起争执就只能忍侮从其胯下钻过去,他当初投奔项羽,在其军中只能做一个执戟朗,不能人尽其材,这才转投刘邦,在刘邦那里也没能受到重用,幸好萧何及时发现并追回准备出走的韩信,并力荐与刘邦,他得到刘邦重用,用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军队。这才有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垓下一战他迫使威风八面的项羽乌江自刎,正是萧何这个伯乐的及时发现人材,而刘邦又敢于大胆应用人才,才让韩信这只千里马有了用武之地,也才有了汉室天下。试问如果没有萧何这个伯乐慧眼识人和无私荐人,没有刘邦这样的贤君大胆用人,韩信能成为千里马吗?就算他不至于象韩愈说的那种不被人识的千里马一样,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他要想建功立业那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吧!对他而言不是继续寻找能识他用他的明君,就只能做“归卧南山陲"“采菊东篱下"的隐者。至于刘邦若不能识人用人,那恐怕也只能是感叹无人可用,而最终难成霸业。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姜子牙不能被商纣王所用,流离落魄直到为文王所用才有一展所长的机会,最终辅佐武王灭掉了商纣;公叔痤多次向魏王举荐商鞅而终不得为用,商鞅跑到秦国,辅助孝公将秦国治理强大,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羽瞧不上胯夫韩信不予重用,失去良才,最终韩信助刘邦灭掉项羽……,这样的与人才失之交臂的例子太多太多。
管子云: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可见人才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不能慧眼识人,无私荐人,大胆用人,最终就只能面临失败和灭亡。
不知道当纣王身死的时候,当魏慧王被秦逼得节节败退的时候,当项羽自刎乌江的时候,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会不会有对自失贤才,以至无人可用、兵败身死的悔恨呢!所以不是天下无人才,而是王上能否识人用人,王之所好,民之所效,只有那些能象燕昭王那样诚心招贤,真心用贤的王者才能有才可用,反之就只能在失败后感慨无人可用了。
难怪唐朝诗人陈子昂在感怀燕昭王时会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那个曾经 是满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济世报国大志的李白,也只能在饱经宦海沧桑后发出了“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长叹,终曰借酒消愁,可见怀才而不遇者比比皆是,故天下不患无才,唯患无明君以使之。
当今世界关系波诡云谲,各国间明争暗斗层出不穷,俨然是战国时代的一种再现放大版。中国要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崛起并实现民族复兴,人才战略就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做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才能集天下之大才为中华尽心出力,也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招揽人材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中华民族要崛起要复兴首要的问题就是强国,只有中国自身强大到一定程度才能确保敌不可胜,也只有实现了敌不可胜才能谈伟大复兴。
在工业化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关键就在于他的科技是否先进,工业水平是否发达,而人才又是科技和工业首要的必备前提,人才在哪里?怎样寻找人材?我们不妨看看德国是怎样寻找人才的吧!
    据新华网报道,11月17日,中国学者庄晓莹获得2015年索菲娅·柯瓦列夫斯卡娅奖。她是唯一一名获奖的中国学者,   索菲娅奖是德国奖金最高的科研奖项之一。获奖者可获得最高165万欧元(约合1121万人民币)的资助,在德国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和购买实验设备等,进行为期5年的创新科研。据悉,索菲娅奖已颁发过8次,获奖者超过百人。这些人中,大约三分之二选择留在德国。
获奖中的三分之二选择留在德国,这显然就是一种招揽人才的最好办法,这与燕昭王招贤的方式虽异,其效果却有相同之处。1121万元人民币看似一个不小的数目,但如果能获得人才那实在太划算,试想如果用这笔钱到外国去购买先进设备能买几多,而这些所谓的先进设备并不可能是对方真正最先进的,以高昂的价格买回并不先进的设备,又怎能生产出最先进的货品呢!中国要做强国,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捡破烂,中国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先进设备,这样才能提高中国造的技术含量,也才能让中国造商品由中、低端产品走向高端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经济插上高飞的翅膀,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21万元不仅仅是一笔奖金,更是一份对人才的尊重与诚意,无怪乎有那么多人才愿意到德国发展,也难怪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才最终会选择留在德国,更难怪德国的科技水平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君云:道民之门,在上所先。只有王之所好才能让民为之而效力。燕昭王用礼向天下招揽贤才,德国用重金奖励来向全球招揽科技精英,中国要实现科技兴国、工业强国与民族复兴的大业,实施人材战略自然就是势在必行的当务之急,只有设法集天下之才为我中华所用,才能把中国改造成科技大国工业强国,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晚清时代中国也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可惜的是清政府主要是以购买西方枪炮军舰为主流,忽视了自身的人才培养与生产力发展,并不是象当时的曰本一样以人才和学习自己生产军舰枪炮为主,结果中曰甲午战争中国一经失去以购买为主的海上军力,就完全失去了海上战斗能力,从而也就再也没有了返败为胜的机会,假如当年之中国能拥有强大的自我生产能力,那结局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就象日本虽然能成功偷袭珍珠港给美国海军以重创,但由于美国强大的工业再生能力,美国海军得以迅速恢复并很快超越原有战斗力,最终将日本战败。所以花再多钱招揽人才也比去买别人的“先进"设备划算。
只有设法招揽人才并尽力留着人才,才能让自身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永远居于世界前列,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不可胜”的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培养人材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中华民族要崛起要复兴,不仅要招揽天下之才而用之,更要用心培育人才,只有人才不断涌现出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长久维持。
有人感慨现在的大学与技校差不多,说太过着重技能教育,其实学以至用又有什么不好呢!难道非要让学生们学成孔乙己那样满口之乎者亦却连一点工作生活能力也没有的人才好吗!对学生进行工作和生产技能培训只能算得上培养普通人材,只有加强对那些敢于创新的人材培养才能为科技带来新鲜活力。
人人都希望有全能的人材,而事实上全能人才是不可能有的,往往人才都是偏长于某一方面,这就如同瓦特能发明蒸汽机却不能如李斯特那样弹一手好琴;贝多芬长于音乐却不能象达芬奇那样画一手好画;苏秦张仪长于外交却不能象白起司马错一样拥有军事天赋……。如果谁一定要让瓦特去弹琴,让贝多芬去画画,让苏秦张仪去攻城略地那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教育也是一样,其关键在于因才施教,如果一味刻版教学,那就只能固步自封很难有新的发展,只有放开手脚尽力发挥个人的长处,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也只有这样才能生发出新的科技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技兴国工业强国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所以不妨通过某些特殊竞赛,来发掘学生的长项与潜力,然后对其长项着力培养,网络上有人反对给某些学科竞赛中的特长生加分,认为那样对別的学生不公平,教育的本身虽然是要让每一个人能公平的受教育,但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实行平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每一个人的天赋和爱好不一样,他们为之努力的方向也不一样,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正因为每一个人的付出方向不同,他们表现出的长处也有所不同,只有顺应他们自身的特点,扬其长而避其短,才能让他们的天赋和努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如果一味强调全面发展那才是对其最大的不公平,国家也会因此而失去了得到偏才怪才的机会,所以应该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偏科偏项,不能因为某一学科的弱势,就否定偏长的学科,相反却可以应势利导,引导其在其擅长的学科发展,让其成为某一方面的偏才怪才,让其有机会发挥独特的能力和才华。从而实现以教育来发现与培养人才的目的,只有源源不断的培育新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才能长持久远。

欲为天下者,必用天下之才。中华民族要实现崛起与复兴的伟大构想,就必须实行全面的人才战略,对人才不仅要用心培养,努力发掘,还应该慧眼识贤、无私荐贤、大胆用贤,集天下之才为中华尽心竭力,只要能诚心诚意用天下之才,中华崛起与复兴之大业就必定会马到功成。
                                 15.12.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2#
发表于 2016-1-6 14:5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口十四亿,
文明古国世界知,
千年伯乐未出世,
是真是假中华悉。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4-5-21 03:14 , Processed in 0.0601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