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1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进藏先遣连的遭遇令人扼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23 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进藏先遣连的遭遇令人扼腕


闫桥

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打开凤凰纪录片频道寻找一部关于历史记忆的片子看看,昨晚上无意中看到了《雪殇进藏先遣连全纪实》,共五集,越往后看越是心惊肉跳。

我无疑是被一种恐怖气氛所吓着了,但又不忍心关掉视频,等冷静一会儿后还是鼓起勇气又看了第二遍,可今天一白天都沉浸在一种无名的恐惧中,倒不是多害怕,主要是对这支特殊的先遣部队英雄们所经历的苦难,尤其从每人记一大功的英雄转眼之间变成了叛国罪人实在不理解。

这支部队虽然是新疆国民党部队起义过来的,但在进军西藏解放祖国大陆最后一块土地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置生死于不顾,长途跋涉200天2000余公里,130余人的连队牺牲过半,解放了阿里并被派驻中印边界,就这么一个经受过生与死考验的部队竟然又背上了叛国罪名,被全体缴械审查,几十个人被绑在骆驼和马匹上历经40多天返回新疆和田,这是一种什么心情,他们连死的想法都有了。据说押送途中又有几名战士牺牲。他们回到新疆后虽然案件得以平反,但那是个特殊年代,真正获得解放是到了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现在再展现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不禁要为该片编导宁照宇叫好。

该片拍摄完成于2014年,是在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日”之际,由北京南海影业有限公司、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华永投资集团拍摄并出品的系列纪录片。《雪殇进藏英雄先遣连全纪实》央视已经在当年播出,导演宁照宇当时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是我们唯一能够给无论是倒在雪域高原,还是屈死在监狱的先遣连战士们所做的真诚努力。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这是良知赋予了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无需提醒的使命。”宁照宇告诉记者,回顾近代中国历史,有许多需要翻晒的人和事,这种翻晒决不是纠结在历史的伤痛上徘徊不前,因为不敢正视历史,就不可能义无反顾的面对未来,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不敢正视历史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国家。这部纪录片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英雄片,它揭示的是一支英雄部队的命运,讲述着一个英雄群体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通过他们起伏跌宕的命运,似乎能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与人民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与敬畏。

1950年8月,由7个民族136名官兵组成的进藏先遣连,尊奉毛主席“解放西藏、宜早不宜迟”的命令,从新疆和田地区普鲁村出发,历经一个多月的高海拔行军,到达西藏阿里境内。先遣连驻守期间,因大雪封山、给养无法送达,因高原缺氧和长期缺乏营养等原因,先后有63名官兵长眠在阿里高原。

1950年5月,彭德怀决定从西藏北边的新疆派出小部队进军西藏阿里,配合解放西藏。

阿里位于西藏西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600到5100米之间,空气含氧量不到海平面的一半,是“生命禁区”。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曾派兵侦察过南疆通往西藏的道路,得到的结论是“进军阿里艰难不亚于长征”。接到何家产传达的命令后,王震提出先派一个连进藏侦察,在只有起点和终点的行军图上找出一条去阿里的路。而且当时当地武装人数不多,无需派大规模部队。中央军委批准。

独立骑兵师成立了先遣连,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独立骑兵师1团1连,共136人。骨干为起义改编的原国民党骑兵第4旅8团,另从其他部队抽调来二十多人。当时国民党部队在新疆赛图拉有驻防,有高原生存作战经验。这支队伍少数民族居多,锡伯族、维族、蒙族、回族等七个少数民族,他们能骑善射。 解放新疆时收缴了大量国民党军的物资,营以上的干部都穿上了翻毛皮鞋。考虑到进藏后抵御严寒,军区政委王恩茂下命令,要求配给先遣连每人至少两件皮大衣、一条毛毯,所有翻毛皮鞋也都被收回,配给先遣连。另配有779匹马、35峰骆驼等,每人一支步枪,每个班配一挺轻机枪,第四排配有六门迫击炮和两挺重机枪。

7月31日,先遣连出发。在渡昆仑山脚下的苏巴什河时,一些战士已严重缺氧,而苏巴什河海拔未到四千米,是先遣连往阿里的行军中海拔较低的地方。

先遣连依照彭青云先前探明的线路行军。但谁都没想到,翻过平均海拔超过五千米的昆仑山后,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他们。

先遣连行军七天后,跟随的运输队中的绝大多数牲畜都冻死在大雪中。无奈之下,运输队只能返回。先遣连继续行军,第九天,队伍翻越新藏边界海拔6000米的界山,进入藏区,是最先达到西藏的解放军部队。

  队伍中很多人出现高原反应,头疼、胸闷。有些马开始流鼻血。来自天水的战士刘进吉因高原反应牺牲。他是先遣连牺牲的第一人,但这种非战斗减员只是刚刚开始。

进藏后,先遣连走进一片草甸,在这难得的景致中,连队休整两天,这也是他们进藏后唯一感受到的美好时光。看到一群野马在草甸上吃草,战士们给该地起名“野马滩”,该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进藏不久,大雪封山,先遣连的粮食供应断绝。王震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接通运输线”。新疆军区副政委左齐督阵,和田民众曾组织大批牦牛、毛驴、马匹三次翻山送粮,但都未成功,三名维族民工牺牲,大量牲畜死亡。

只有一名叫肉孜·托乎提的年轻人赶着两头牦牛到达先遣连建立的据点两水泉,驮来半麻袋信、十五公斤盐、七个馕交给连指导员李子祥,从此先遣连请求上级再不要冒险送粮了。”

1950年10月,第十八军攻下西藏昌都。在此之前先遣连到了藏北高原腹地扎麻芒堡,此地藏民较多,先遣队为方便做藏民工作,在此休整。王震来电报命令先遣连“停止向纵深发展,就地迅速转入过冬备战,自力更生,坚持到春季会师。”并要求先遣连不准拿藏胞一针一线,增加藏胞负担。

扎麻芒堡海拔4517米,冬季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度,冰雪覆盖的时间长达半年时间。10月下旬,大雪封昆仑山,先遣连无法得到任何给养。连里为保证口粮,成立打猎组,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任组长。只要打到猎物,连里就做成难以下咽的白肉汤——早已没盐了。

一日,巴利祥子打猎未归,战友找到他时,他裹着生牛皮坐在向阳背风处,已没了呼吸。战士们开始不断死亡。因长期严重缺氧、营养不良,很多人身体肿胀、溃烂。死是因为气候问题,缺氧。当时认为是高山瘴气。连队里只有四只青霉素。有一天,先遣连共举行了11次葬礼,有战士倒在埋葬战友后返回营地途中。先遣连在扎麻芒堡270天,有63名官兵牺牲。

1951年5月,独立骑兵师第二团团长安志明率后续部队增援到达扎麻芒堡。8月3日

,部队到达噶大克。

1951年2月5日一早,又有两名战士没了呼吸。当天中午,先遣连接到电报,先遣连被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每人记大功一次,并授予“人民功臣”勋章、“解放大西北”奖章各一枚。自1927年解放军建军以来,这是唯一一支每人记大功一次的建制连队。

由于偏远,且条件艰苦,先遣连的电台多次发生故障,无法和上级联系。那段时间,印度、美国等国有电台播发消息称“中国军队驻藏北一部,因不堪忍受中共之压迫,近日多次派员与某国驻军接触,有请求受降之意”。

适逢国内“三反运动”,有人开始怀疑这支以国民党起义部队为骨干组成的连队。中央联络部和西藏工委联络部派出的工作组进驻了先遣连,并开始突审先遣队成员。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口供来自马占山。他是第二批到阿里的战士,当时年纪较小。审讯时,他两腿被吊起。最终签字承认。马占山一直很内疚,后来,他说当时是被逼的。

工作组认定先遣连存在以曹海林为司令、马占山为副司令的“叛国集团”,收缴了先遣连所有官兵的武器,武装看管了该连官兵四十多人。并建议中央批准就地正法七八名骨干。在新疆军区王震等人的坚持下,经过再三交涉,“叛国集团”被押回新疆再审。

押解途中,二十多名“要犯”被绑在骆驼背上,曹海林的腿上还被戴上藏区农奴时代奴隶戴的脚镣。  

四十多天后,“叛国集团”被押到南疆。迎接他们的军区领导,含泪默默为他们解开绳索。当时已回到南疆的原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盛怒之下扇了押解人员的耳光。

经过一年多审查,“叛国集团”被平反。但先遣连还是被遣散。连队官兵大都被发往原籍所在地,或进兵团农场劳动。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对他们的冤枉和骚扰才彻底结束。

现在的历史记录片有些还是拍的不错的,对我们这代经历过文革的人来说,当时宣传的单一性禁锢了我们,所以现在每当看到这类片子总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确实是一种补课。
来自群组: 国际军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6 17:14 , Processed in 0.07974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