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解决大众就业问题的探讨
(2016-4-26 23:17)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产物,与政府实施城镇化无关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说,政府实施城镇化让大量农民进城,把农民从有地可种,变成了无事可做的作法,是一种藏有隐患的做法,他还对此表现出了一种极大的担忧,他认为这种问题如果不即时解决,甚至任其发展膨大将成为国家祸乱的根源。国际军棋
飞天认为他的这种担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如果任由失业问题无限扩大,那么事必会因生活无着落而引起民心的不满与动荡,在外部势力的引导和鼓动下,甚至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动荡。所以飞天认为解决大众就业问题应该是政府当前乃至今后一项相当重要的关键任务。
当然飞天并不赞同那位网友的说法,他把就业问题片面地归结为是城镇化将农民引导进城从而失去土地成为无业的原因,在飞天看来,实施城镇化不但不是产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反而是一种改变就业难的有效手段,就业难这种问题是一种随历史发展而必然产生问题。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应用推进,农业已从劳动密集型向工业化现代化推进,这就必然会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不妨对机械化作业与手工农业作比较:一般小型的插秧机一天能插秧10余亩,新型插秧机一天能插秧50余亩。凯斯公司曾经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和胜利农场进行了产品水稻收获效果试验。试验中,一般作业速度4.5-5.5公里/小时,平均每天作业25亩,那么一个人用手工方法一天能插一亩地的秧吗?能收一亩地的水稻吗?原本要几十个人才能完成的事,采用机械化后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而且还缩短了工作时间。
通过这两种不同效果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机械作业一天的成果跟用人力那是完全不可比的,这也就是说用机械化作业能比原来传统手工方法大大的节约劳动力,反过来,也就是说随着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将出现大量的无事可做的空闲人员,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无事可做与政府是否推进城镇化,与是否引导农民进城毫无关系,出现这种现象不是由城镇化引起的,是一种历史发展所必然经历的阶段,我们不能毫无理由的把责任归于政府。只要我们意识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要解决问题应该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国际军棋
既然农村出现劳动力无事可做与推进机械化现代化有关,那是不是说我们拒绝机械化现代化就能解决问题呢!飞天认为那种拒绝发展的想法是绝对不可取得。
事实上现在的传统小农户生产已经不能为农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对农民来说就象握在手中的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们不妨粗略地估算一下种一亩水稻收、支出情况就能明白传统小农户农业与机械化现代农业之间的收益差别。(1)、水稻育秧期开支,种一亩田的稻谷要1公斤杂交稻种(以单季稻作列),大约每亩50元;做秧田,犁田的柴油等费用5元。(拖拉机是自家的。)杂交稻种催芽,播种,拌麻雀药并施除草剂防止杂草等共计6元;秧苗期约25——30天,在此期间,需施肥2次,20元; 防治病虫2次8元;合计:50+6+6+20+8=90元。(2)、水稻生长期柴油及农药开支犁一亩田的柴油等费用是26元;从栽插到收割需施肥3次,100元;防治病虫草害5次,每次7元,共35元。合计:26+100+35=161元(3)、田间管理费用,秧田的平整,催芽播种,除草等1.5天;稻田的耕作、平整、做田埂等 1天;施肥(秧田+稻田共5次施肥)1天;
防病虫(秧田+稻田)1.5天;按每天80元(小工工资)计算,合计5天就是400元。
(4)、收割费用:收割水稻平均每亩120元。(以上还不包括去田里管水的时间,以及拖拉机等机械折旧费用。)累计总共支出:90+161+400+120=771元。种一亩水稻收入。水稻一亩田的产量约500公斤,按135元/50公斤计算,就是1350元。
3、农民种一亩田稻谷的净收入:1350-771=579元。当然,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田间管理小工这块全部有自己承担,那样一季水稻收入有979元。而种一季水稻从小秧苗(一般是3月中旬)播种,集中在水田(水秧)或者是旱田(旱秧)生长一个月左右。大概长到20cm高的时候,再移植到水田去。5月插秧,8月下旬收获。总的时间在5个月左右,这样一来种一季水稻平均月收入也就只有一百到两百元不到点,就算抛开例子中所有机械费用,完全采用人工作业,除了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以外,总收入也并不能增加多少,如果再平均下来每月收入就更增加不了多少了,就以打小工每天80元,一个月只工作20天来计算,也是1600元,相比之下小户农业实在是收益太少了,而从2015最低工资标准表中可以看到,标准最低为黑龙江1160元,这也就是说小农户农业的收入只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十分之一多一点,小户农业实在是没有多少收益可言,
然而农民们却又并不愿意彻底放弃这根并没有什么滋味可食的鸡肋,其原因就在于农民把这块现在并没有多少收益的土地作为他们最后的生存底线,那点薄田虽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大收益,却能在他们找不到其他好的就业门路时,确保他们能有粮食来解决最起码的吃饭问题,然而在生活水平明显升高的今天,仅仅解决吃饭问题很难让人满足,于是很多人一方面保留着这最后的底线,让老人妇女留在家种地或干脆将地闲置,主要劳动力却外出打工,以转变劳动方式的办法来增加家庭收入,对他们而言如果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门路,那根无味的鸡肋就再也没有保留的必要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就等于为让农民进城创造了可行性条件,反之如果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而用强硬方式让农民进城,那就等于是在变向制造矛盾隐患。国际军棋
为了解决农民低收入问题,有人提出用提高粮食价格的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但现实是如果粮食价格被大幅提高,那就意味着别的生产物质和工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表面上收入增加了,由于投入增加物价贬值,实际收入还是老样子甚至于更糟。但随着工业化高度发展与现代化农业出现,农民耕种土地的面积就会大大扩大,就按上面的估算来作为例子,如果一户人家种植五亩水稻,那一季下来他们家的水稻收入最多不到五千元,但工业种植就能让一户人家的种植面积扩大到几十亩上百亩甚至数千亩,按上面的估算,如果种一百亩水稻,那一季就能收入近六万,如果不计管理工资那就有近十万收入,如果种植水稻的面积能扩大到一千亩,那单就水稻一季的收入就能有近一百万,这一来农业现代化就能彻底改变种田无经济效益的旧貌,原本沒有多少收益的“鸡肋",一下就变成了收入丰厚的“肥肉”。
可见农业现代化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历史趋势,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但深入推进,农业这个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不断减少,这些从现代农业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已就成了一个必须引起广泛高度重视的大问题。
农业现代化就如同当年的工业产业革命一样必定会产生划时代的效应,也必然会为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认为让传统农业工业化是一种妄想和冒险的做法,这种想法就如同工业革命之初人们对机械工业的担忧与恐惧是一样的。1764年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制成了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这是最早的多锭手工纺纱机,装有8个锭子,以罗拉喂入纤维条,适用于棉、毛、麻纤维纺纱。珍妮纺纱机的应用改变了对手工劳动者的需求量,也让那些保守的手工业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用手工纺纱一次只能纺一根纱线,而珍妮纺纱机因为有8个锭能同时纺出8根纱,这也就是说用传统纺纱方法只能获取用珍妮纺纱机的八分之一收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锭子数量和机器转速都不断提高,这个收益比例还在迅速缩小,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这就是说相对同一种工业品生产来说传统生产方式也几乎无利可图,这也就注定传统手工业只能被机械工业代替,否则就无法获利,而且由于机械工业的逐步推进对手工劳动者的需求也大大减少,大量手工业劳动者面临失业问题。国际军棋
于是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引起当时人数很多的手工纺纱者的恐慌,他们冲进哈格里夫斯的家里捣毁机器。然而不论这些保守人士如何恐惧机械工业的出现,也不管他们如何对工业革命进行抵制打压,既然历史已经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就一定会以无法抵挡的力量进行下去,事实也正如此,少数保守势力不但根本无法阻止珍妮纺纱机的推广应用,而且机械工业还迅速得到发展,历史已经向我们作出了最好的证明,谁能拥有更先进的工业化生产能力,谁就能更多获利,只有那些敢于做弄潮儿者才能永远站在高处,才能成为独占鳌头的强者,反之因循守旧就只能落后挨打。正如工业现代化一样,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做破坏珍妮机式的保守人士,还是做顺应时代发展的弄潮儿,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吧!
从上面对水稻种植收益的粗略计算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现代化对比传统小户农业与工业现代化对比传统手工业实际是同样一个道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出现大面积种植成为可能,种植面积越大相对小户种植的收益就越大,小户农业实际上也几乎无法再获取效益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现代化农业取待传统小户农业就象当年工业化取代传统手工业一样已成为一种必然历史趋势。就如同工业化对手工业劳动者的冲击一样,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应用,大量从事传统农业的劳动者也就不得不面临失业问题,这与是否推进城镇化是毫无关系的。
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改革的进化史,从原始猎食野兽野果,到学会种植农种物养殖牲畜,然后是不断的发明制造生产生活用具,尤其是工业革命更是一场飞跃式的大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实已经证明谁拒绝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拒绝走向先进,最终就只能沦为落后,落后就只能被先进列强欺辱。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水平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谁拒绝发展,谁就将同那些试图阻碍工业发展者一样成为历史的笑料。中华民族要倔起要复兴就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身体力行并不断发展,只有走在发展浪潮的前面,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圆满解决问题。
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劳动者实现转型,不论是转入工业生产与销售行业,还是从事建筑行业,或者是从事服务行业,都必须以劳动转型来实现新的就业。
城镇化不仅是目的,更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手段
那么为什么说实施城镇化不但不是产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反而是一种改变就业难的有效手段呢?
在前文已经谈到过因为小农户农业收益很差而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放弃农业外出打工的现象,这其实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劳动转型。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的房地产业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而支撑这一发展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农民工,农村劳动力的转型在这里得到了极大发挥,然而房地产业是一个可饱和产业,终究有那么一天房地产的发展会因饱和而受限,这就是说建筑大军终有一天会再次面临失业待业问题,加上农业现代化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国际军棋
在飞天看来实施城镇化就是实现经济转型的最有利措施。飞天认为房地产业目前仍是我国一大支柱产业,一旦其出现泡沫或出现危机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这点是可以肯定的,有计划的实行城镇化,其目的不只是简单地维持房地产业稳定,因为就算让中国农民全部有计划逐步进城,对房地产业市场的稳定也是有一定年限的,显然当所有人都进城或都有房后.房地产业再也没有什么大发展的可能了,不论你如何维持这一天总归还是要来,而且你进城的速度越快,这一天来得也就越快.要解决房地产业走衰,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就有必要扶起一个足以替代房地产的产业链。
所以飞天认为实施城镇化既是目的,更是实现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之所以说是目的是针对改善人们居住条件而言,而最关键处在于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业对密集劳动力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时的农村势必会出现大量剩余劳动者,他们虽然仍然留在农村,但他们已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已处于一种似是农民,而又不是农民的尴尬境界,通过让散居农村的人聚集于一城,实现人口集中,人口集中了自然就出现了各种商机,有了商机自然就产生了就业机会,就能让本已不是农民的农民实现就业转型。所以飞天认为实施城镇化不但不是产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反而是一种改变就业难的有效手段。
飞天认为消费业是一个永不饱和的产业,如果能引导扶持并做大消费业,必将弥补房地产业衰退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影响,而要做大消费业,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改变人们传统消费观念,让农民进城除了能对目前房地产业起稳定支持作用,更关键处在于把人口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城市后,再辅以一定的媒体引导,那么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就会逐渐发生转变,这就为做大消费业创造了条件,消费业不同于房地产、汽车制造等可饱和产业,他是一个永不饱和产业,只要能把消费业做大做强,就能逐步把国民经济中房地产业所占的比重减小,房地产业占经济比例的减少和退出后,就不会再对总体经济形成冲击,就能实现经济形式的平稳转变。
所以飞天认为适当减少对服务业消费业的限制,放开这些行业的注册准入标准,加大对服务业消费业的政策扶持,就能减少大众创业难度,缓解失业率。
只有不断拓展经济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还必须加大对以工业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只有实体经济得到发展,一业兴百业兴才能带动更多行业的大发展。
要发展实体经济,首先就要考虑产品销路问题。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政治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他认为,由于世界在向前发展,空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越来越重要。飞天认为只有不断拓展经济空间,才能为工业产品扩展市场,只有解决了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才能让工业焕发出篷勃生机,也只有工业发达经济繁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国际军棋
空间的赢得有三种方式:一是德、日、意那种军事占领方式,二是英、美等虽不直接占领,却采用殖民地掠夺或用武力威胁或扶植傀儡政权的方式,三是通过公平竞争来扩大双边贸易的方式。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这就注定只能用公平竞争的方式,而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高端制造工艺。中国要做强国,就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捡破烂,中国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先进技术,这样才能提高中国造的技术含量,也才能让中国造商品由中、低端产品走向高端商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经济插上高飞的翅膀。
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时表示,要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他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只有在加强自身工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外界的合作,才能让自已的工业产品,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外销空间,从制造大国到工业强国,再拓展外销空间成为出口大国,赢得广范的国际经济空间,经济空间越广阔,就业机会也就越多,只有不断拓展经济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的边境三面为陆路,一面为海洋,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另有岛岸1.4 万余公里,海岸线总长超过3.2 万公里。这实际也就决定了了我国海、陆两个方向共同发展的外销路径。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思维,不仅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经济开出了一剂济世良方,也为中国未来经济腾飞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2014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将“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大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
从习主席和李总理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要发展要复兴就必须重实轻虚,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只有把中国打造成一个科技和工业强国,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带一路”实际就是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经济交通枢纽的总和。随着陆地经济走廊的的不断扩展,中西部的战略地位也就相应重要起来,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大变革大开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中西部的变革一方面能改变中西部的落后局面,缩小与沿海地区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也为改变中、西部经济模式创造了可能,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与陆上与欧洲、中东、东盟运输线路的贯通,中西部进入以制造工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就成为可能,这就为解决人口众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国际军棋
总之,要解决大众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引导大众转变思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不断创新思维,善于转变劳动方式。另一方面政府要设法拓展经济战略空间,积极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放开大众创业限制,减少大众创业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