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3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中国象棋的封建社会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2 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象棋的封建社会特征

  一、中国传统象棋的封建社会特征
  弈理剖析在中国和世界的棋艺研究中,都是一个完全空白的领域。现在,我们以中国传统象棋为例,剖析一下它所体现的封建社会特征。
  任何艺术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反映客观意识形态的载体,艺术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中国象棋产生于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并随着封建制度发展到唐宋高度完善时期而定型。中国象棋在形成过程中,深受古代两军作战实践的影响,并最先盛行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因此,作为艺术载体,中国象棋反映的是封建时代地面战争中两军对垒作战的情形,也是封建时代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度浓缩。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频繁的争霸战争中,中国的军事实践与军事理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摹拟军事战争和社会统治结构的“六博”棋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六博、塞戏、弹棋、双陆等有兵种棋戏的出现为现代象棋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确的兵种划分,表现出战争中不同兵种的作用与功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表明不同兵种的联合作战已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各不同兵种已有了明确的职能划分,领导与被领导,统治与被统治的观念得到了充分肯定,表明社会出现了阶级与阶层的划分,等级特权统治体系正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早期棋盘虽然没有明确的界河划分,但棋盘已不为双方共同所有,而是一开局即有各自的领地范围,并列阵进行军事对峙,表明此时国家与土地所有权的观念得到了肯定。整个对弈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博杀与争夺,表明当时的争霸战争之频繁和激烈。早期棋戏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掷骰子作为行棋依据,说明当时人们相信“命系于天”,智谋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投机与侥幸的成份较多,战争中军事冒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中国象棋形成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这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战争工具愈来愈先进,各不同兵种的功用与职能被进一步明确区分开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异常激烈的军事战争,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促使封建统治者建立了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对文职官员和武装将领进行了明确而严格的职能划分。封建统治者是在重用亲信,排挤和压制人才的思想原则下强化和完善其官僚统治机构的,反映到象棋艺术中,就出现了“将帅仕象”组成的愚人统治集团。封建统治者既要利用“车马炮”等武装力量内压外征,又惧怕武装将领威胁京畿,所以平时的主要武装力量放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即使如此,仍不放心,还要以“塞象眼”、“蹩马脚”进行控制,充分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狐疑、阴险、狡诈、怯懦和保守,把封建体制下的宫庭斗争、奸臣当道、勾心斗角、离间设障等社会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界河体现的统治领域,列国分野;九宫体现的尊贵观念,权力地位;将帅体现的武力征服,强权统治;仕体现的妇女歧视,奴才使用;兵卒体现的驱使工具,愚民政策等等。可以说在所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没有任何一种其它艺术形式能够象象棋艺术这样,把整个封建时代的军事战争、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表现得如此全面透彻。
  下面我们根据中国传统象棋设计的主要兵种和行棋规则,来具体分析它所包含的封建社会特征。
  二、九宫和将帅体现的封建军事集权制
  中国传统象棋为什么有九宫?为什么以将帅作为胜负的标志?为什么将帅只能囿于九宫之内?为什么将帅只能直走一格?为什么将帅不能照面呢?可能很少有人明白其中的深刻道理。无极经过多年研究,终于破译了其中的奥秘:九宫体现的是统治者的尊贵观念和权威地位,将帅体现的是高度专制的封建军事集权制,将帅囿于九宫体现封建统治者深藏幽宫对外发号施令,将帅只能直走体现统治者崇尚正大光明,将帅不能照面体现己方的计谋不能为敌方识破,等等。
  被尊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曾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易学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学说解释世界,并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而“抑阴壮阳,中庸和谐”成为君子士大夫们倡导遵循的治世准则。易学以奇为阳,偶为阴,抑阴壮阳的观念使人们倾向于认为阳吉阴凶,而九为阳数中最大的数,当然是最吉利的了。东汉以前就有些易纬家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八卦之宫,加上中央之宫,合为九宫。易中又有“乾卦九五,为人君之象”的说法,为了迎奉统治阶级的尊贵观念。阴阳巫师们把“九五之尊”阐释为“帝王之数”。基于深刻的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特别偏爱于九,帝王的宫殿建造必须符合九宫的原理。后来,九宫就变成了封建统治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统治者深藏幽宫,对外发号施令,依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维护其统治,这种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就体现为将帅居宫座阵,运筹惟幄,决胜千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设计九宫本是为了体现统治者的尊贵权威和崇高地位,结果却把将帅变成了被动挨打,既笨又蠢的废物。与历史实际相吻合,高大华丽的宫殿衬托着王侯将相的权威和尊严,增加了统治者的神秘色彩,保护着他们的权力和地位不可动摇,但却隔离了他们同社会实际的联系,使他们因孤陋寡闻而偏听偏信,因权限不受制约而愚蠢武断。所以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那些继承祖业的“龙子龙孙”、“将门虎子”很少有成就大志大业者。
  象棋艺术在产生过程中曾深受古代军事战争的直接影响,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敦敦告戒:“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察败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传统象棋中的将帅代表军事战争中的最高军事统领,体现了在封建高度军事集权体制下,战争的胜负对于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在封建军事集权体制下,取得最高权力的途径是依靠武力夺取政权或发动军事政变。将帅不出九宫,只能直走一格,体现统治者深藏幽宫,掌握政权,对外发号施令。将与帅不能照面,体现着领导者必须深谋密计,并且不能让敌方识破其计谋。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将帅受命于封建帝王挂帅出征,不去拚杀疆场,却只图安逸享乐,龟缩自保,将帅身边是代表宫女和奴才的仕,反映出封建将帅沉迷美色,淫乐无度,颐气指使,作威作福的风气。真正直面战争的是被统治的车、马、炮、象、仕、兵,而面对强敌的进攻,将帅总是躲躲闪闪,既笨又蠢,躲避不了就缴械投降,维妙维绡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
  传统象棋作为封建社会的艺术载体,九宫和将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以高度专制的军事专政维护其社会等级特权,统治者以封闭式的正方形城堡把自己与外界社会隔离开来,依靠血缘亲族维系的等级特权体制对外发号施令,以维护其“万世一系”的家族统治体系。
  西方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晚一千多年,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却比中国早几个世纪,其封建统治体系远没有中国完善,等级特权观念也没有中国强烈,所以定型于西方的国际象棋,其中的王既没有九宫来体现其特权,又没有仕奴以供其驱使,王在整个棋盘中可以任意行棋,体现了西方的统治者必须深入社会实际。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也要比中国短得多,脱胎于中国象棋的日本将棋,其中的王将也不会受到九宫的限制。蒙古象棋也没有九宫,将满局可行。朝鲜象棋虽有九宫,但将帅在九宫内既可直行,又可斜行,这比中国象棋中的将帅灵活得多。把各国的象棋艺术形式和社会体制结构作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中国象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观念对社会政治体制所产生的相互制约作用。
  三、仕、宫女、太监、卫士
  中国象棋中为什么有两个写法不同的仕和士呢?为什么仕不能出九宫,并且只能斜走一格呢?
  史料记载和考古实物都证明,唐代以前的中国象棋,并没有仕这个兵种,传说仕和炮是中唐时期的宰相牛僧儒增加的。近年分别在河南开封、洛阳、汝州、荥阳,江西历山等地出土了一些唐宋时期的象棋。从出土文物看,古代象棋棋子多是以铜制成的立体象形制品或平面象形图样。其中仕的形象变化最发人深思,在唐代的制形中仕是宫女的图像,而到了宋代,有戎装裙裾的仕女形象,有身着戎装的士兵图案,有以古代谋士惯用的纶巾为蓝本绘制的图案。这说明仕最初代表的是仕女或宫女,仕女指古代的贵族妇女,宫女则是王侯的妃妾,是直接供王侯将相淫乐的工具,而士兵图案或谋士的纶巾显然代表的统治者身边的卫士或幕僚,这种形象设计的演变,更说明仕是由女性形象逐渐转化为男性形象的。中国象棋的棋子由立体的象形制品转化为平面的象形图案,进而完全由平面的文字所代替,因为仕曾具有仕女和卫士两种特征,所以在文字中就出现了两个写法不同的仕和士。
  中国象棋原本没有仕,唐朝文人看到帝王宫室中嫔妃如云,才增加了两个仕以示象征。而且唐朝曾出现过一代女王武则天,唐人增加仕是立体的象形制品,代表的也可能就是则天女皇,而且唐代的棋盘并无九宫,仕也不会受到九宫限制,功能应比后代强大许多,理解为女皇也无不可。可是到了宋代,封建夫权制进一步加强,广大妇女受到更加严格的禁锢,仕便不可能代表女皇而只能代表宫女了。男主外,女主内,妇女不能抛头露面,又不能干预政治军事,于是仕便被幽禁于九宫之内。宫女只是服侍帝王将帅生活起居、娱乐,是供统治者淫乐享受的侍女妃妾,与男人的地位不能平等,因而仕只能斜走仕路,不能直走将路。再后来,妇女被排除在政治军事事务之外,所以代表女性形象的仕又为男性形象的卫士或谋士所代替,仕又转化为被阉割了雄性而失去作人基本权力的太监宦官了。定型于宋代的中国传统象棋,其中仕的行棋规则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妇女的歧视和对庸俗奴才的使用。
  象棋之九宫,既代表帝王宫庭,又代表将帅的军事大本营。宫庭中嫔妃如云,伺空见惯,而军旅中,战场军事大本营中设仕,似有不可思议,然又见怪不怪。历史上诸侯、节度使、领兵元帅在战争之隙金屋藏娇,淫乐嫖荡,屡见不鲜。曹操在兵取宛城时,因淫乐失去爱将和长子,造成兵败,还差点丢了性命而狼狈逃回许都便是一例。
  不管是帝王宫庭,还是军事大营,入选者本应是身怀绝技,武功高强之壮士,为什么中国象棋中的两个仕却总是庸庸禄禄,毫无作为呢?因为封建统治者只是一味贪恋姿色优美之弱女和使唤俯首听命之奴才。仕与士在九宫中斜走仕路,虽然无所作为,但长期生活在权力巅峰下,骄奢淫逸处所中,条件优越,又深得主子的宠幸和关照,自然会甘心充当主子的忠实奴仆,忠心保护帝王将帅的安全。她(他)们没有车、马、炮纵横驰骋,南征北战的威风和功绩,没有兵卒位卑志韧,英勇无畏的美名和盛誉,为保将帅安全虽以身殒国,但那是兵败之中,亡国之际洒下的令人生怜的鲜血,引人同情而不是令人崇敬。
  唐代中期,中国正在演变中的立体制形的象棋通过丝稠之路传入西方,其中的仕仍是宫女或女皇的形象。西方的妇女歧视思想不象中国这么强烈,反而有一种女性崇拜的倾向,中国的王后往往不准干预政治和军事,而西方的王后和女王则具有超越大臣的许多特殊权力,所以中国传统象棋中最窝囊无能的仕到国际象棋中反而演变成威力最大的后。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时传入西方的立体象形棋子,其中的仕刻成宫女或女皇的形象,而唐初出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多次西征,西方对她既敬畏,又崇拜,虽然中国人棋中设仕代表的是供帝王将帅淫乐的宫女侍妾,而西方人则把仕理解为则天女皇,因而仕被改称为王后,并增加了无穷的威力。
  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已经在全世界成为不可阻挡之势,妇女们早已冲破了各种封建传统势力的攀篱,各个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女性代表,现代社会,民主和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封建特权制度下的奴才体制也早已打乱,象棋中代表宫女和奴才的仕的行棋规则,是否也应该作些修改呢?
  四、谁知“塞象眼”
  为什么中国传统象棋有两个写法不同的象和相呢?为什么象走“田”字斜角而不能越过界河呢?为什么会有塞象眼呢?
  关于象棋为什么被命名为象棋,人们很自然地把它与动物大象联系在一起。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暖热湿润的亚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覆盖,水丰草茂,古象成群,野马奔驰。象和马因高大力壮又温驯善良,是古代人类耕战中最早驯化的重要畜力工具,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传说原始社会未期,中原地区流传过一种“斗象戏”,可能是人类驯服大象并与大象舞蹈斗乐的游戏。后来由于人口剧增,破坏了生态平衡,加上人类滥捕滥杀,大象在中原绝迹,马则完全被驯化。由于古人对象和马的偏爱,象棋中很早就出现了象和马这两个兵种。
  但是,无极通过对易学文化的研究,发现把象棋与动物大象联系起来原来是后人的误解,象棋之所以叫象棋,其实质是因为象棋是易学象征性文化的产物,象棋之象,乃是易学卦象之象,具有象征、象形、观象制器、立象尽意等内涵,无极在《以象名棋考释》中已有详细论述。
  由于大象的消失,后人不再注重象与大象的关系,他们看到朝庭的宰相多为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足迈方步,老练沉着的文人墨客充任,就把象改成“相”,用以代表封建帝国的左右丞相和谋士幕僚的形象。宰相的责任是上保君王,下护黎民,本应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威风凛凛,文能安邦治国,武能经略天下的栋梁人杰,但封建统治者不敢任用能征贯战的武装将领,只敢使用畏首畏脚的懦弱文人。朝庭中设立以文职幕僚为主的左右丞相,既是携助当权者处理日常事物的需要,也是统治者用来防范武装将领威胁京畿的一道屏障。所以象棋靠近宫庭的相亦是庸庸碌碌,毫无作为,相只能走田字斜角,并且不能越过界河,90格的棋盘,两个相只有7个点可走,并且还要受到“蹩马脚”的困绕,对相的控制之严厉可想而知了。
  在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高度专制的封建体制下,统治集团内部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相互信任的关系,宫庭斗争,奸臣当道,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乃是历朝历代的必然规律,敌方势力也必然要实施计谋,挑拨离间,给对方制造矛盾,使其君臣相忌,将相不和,或直接被敌方间谍暗算和困挠。比干剜心、商鞅车裂、屈原投江、李斯腰斩、张良归隐、安石遭贬、于谦被殊、海瑞罢官等等,在中国历朝历代,贤相遭殃,死不瞑目的悲剧成为普遍现象,宰相之中,几乎没有善始善终者。相作为文职幕僚的形象,也体现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命运,老子西归、孔子周游、太史下狱、李白放还、杜甫飘零、竹林七贤、扬州八怪等等,这些文化精英一生往往倍受打击,决不是偶然的。这些社会现实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于是就有了塞相眼。塞象眼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文职幕僚的利用和控制,也是战争中文职幕僚谋有余而勇不足的体现,还是古代地面战争中普通兵种难以跨越障碍而互设屏障战术的具体反映。
  塞象眼和蹩马脚是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等级特权体制下形成的变态的人格特征,文人相轻、文武不和、同行是冤家、伴君如伴虎等等,这种高度专制的等级制度造就了一种变态的文化基因,即在中国人人都善于搞“窝内斗”,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种文化基因造就了中国人普遍的内在性格,使他们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团结与合作,使他们无法形成真正的统一的目标和意志。林则徐禁烟,败于清政府将其革职充军;关天培抗英,败于琦善拒发援兵;日本以区区数十万众沦陷我半壁河山,败于当权者攘外必先安内,并且汉奸的人数多于真正的侵略军数倍。中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阻力并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极其普遍的相互制约,相互内耗,也就是象棋中的塞象眼和蹩马脚。
  盛行于西方,在全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象棋,其中的象和马没有塞象眼和蹩马脚,脱胎于中国象棋的蒙古象棋和日本将棋,也没有塞象眼和蹩马脚,西方人直率勇悍,日本人精诚团结,而中国人却深深地为“窝内斗”所困挠,这大概与文化因素和艺术熏陶不无关系吧。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封建等级特权体系已经被打乱,改革开放的大潮又把中国推向了世界,那么,中国象棋中的塞象眼和蹩马脚是否也应该作些修改呢?
  五、谁识“蹩马脚”
  为什么中国象棋中会有蹩马脚呢?蹩马脚具有哪些艺术内涵呢?
  马是古代人类耕战中最早驯化的重要蓄力工具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马就已经在战争中普遍使用,到封建社会,骑兵成为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兵种之一。马本是畜力动物,自身没有作战本领,但马被骁将驾驭,就发挥了它奔跑如飞,风驰电掣的优势,因此,古代非常重视军马的饲养和训练。骑马作战不但行军速度快,而且适应战场地形,恶劣天气能力也强,无论是崎岖山路,无路原野,丘岭山坡,沟壑河流,还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冰天雪地,白天黑夜,都阻止不了马的快速挺进,纵横奔驰。古代战争,无论中外,主要是靠骑兵冲锋陷阵,追杀敌军,战争胜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骑兵多少和骑兵质量。千百年来,北方少数游牧民族之所以敢不断骚扰大汉民族边境,侵犯中原,主要是善于骑射,具有骑马作战的优势。汉语成语典故中,马到成功、立马见效、汗马功劳、一马当先、马革裹尸、马上得之、马上得天下等等,都是对马在战争中所起巨大作用的总结和褒扬。马在象棋中代表的是地面战争中的骑兵,引申为八面威风,盘曲绕行,进可攻,退可守,智勇双全,骁勇善战的悍将形象。
  中国古代的战争,并不是仅仅表现为能力和实力的竞争,更主要的是表现为智谋和阴谋诡计的运用。再者,马所代表的是桀骜不驯的武装将领,在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封建等级特权体制下,统治者只有在争夺江山和政权受到威胁时,才不得不重视和依赖武装将领,即使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统治者也要对武装将领进行着极为严格的控制,以防范他们拥兵自重,甚至发动叛乱,威胁统治政权。特别在大功告成后,统治者总要制造条件,铲除那些曾经拥有重兵的武装将领,或者寻找借口将他们革职罢免,即使在和平时期必需保留的有限军事力量,也要被派遣到边效塞外,除少数嫡系禁卫军外,其他军事武装是严格防范威胁京畿的。所以,在中国象棋中,代表武装将领的车、马、炮,能力越强越被排斥于远离统治中心,而马作为骁勇善战的悍将,又距离统治中心较近,就必须对其实施“蹩马脚”予以控制。
  蹩马脚和塞象眼一样,是在高度专制的封建等级特权体制下形成的变态的人格特征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勾心斗角,离间设障而使无数英雄无用武之地,使无数仁人志士身败名裂,含冤屈死的实例不胜枚举,伍员喂鱼、文仲刎剑、韩信被擒、晁错灭族、周亚夫遭戮、杨继业遇难、岳飞蒙冤、水浒众多英雄被逼上梁山、于谦遭殊杀、林则徐充军等等。在中国历朝历代,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等,真是不一而足。在武装将领中,不管其功劳大小,忠诚与否,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种社会现实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于是就有了“蹩马脚”,而且人们讥讽某人不通世故,就说他“不识蹩马脚”。蹩马脚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武装将领的利用和控制,也是古代地面战争中普通兵种难以跨越障碍而互设屏障战术的具体反映。
  塞象眼和蹩马脚还反映了中国人在封建等级特权压迫下变异形成的恶性嫉妒心理。有权就有一切,权力崇拜是过去中国人最高层次的崇拜,由权力崇拜又派生出地位崇拜,财富崇拜,名誉崇拜等等。崇拜的反面就是嫉妒和仇恨,人们最不甘心别人,特别是低于自己和与自己同一等级的人超过自己而越向更高的等级,于是极尽诽谤、诬陷、迫害之能事,成为别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和陷井。所以,中国人的竞争常常不表现为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竞争,而是表现在勾心斗角方面的竞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等。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淘汰精英”的机制,各行各业,那些最富有独立思考精神,最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精英分子,往往极易受到摧残和打击,大部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极少数特殊例外是在改变、泯灭自己创造个性的前提下,取得有限的成功,即使成功后,也无法改变受到压制、压抑、迫害、摧残的环境。塞象眼和蹩马脚是这种变态的文化基因在象棋艺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这种文化基因,塑造着民族性格,使中华民族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团结与合作,难以形成真正的统一的目标和意志。
  国际象棋、蒙古象棋、日本将棋、缅甸象棋等世界主要棋种都没有塞象眼和蹩马脚。唯有中国象棋从宋代定型至今,一千多年大家都认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也从来不曾有人对此提出过置疑和修改意见。现代中国封建等级特权统治体系已经被打乱,现代战争跨越障碍和阻力的能力已大大增强。改革开放的大潮已经把中国推向世界,如果我们仍然是关着国门在内部搞塞象眼、蹩马脚,进行相互牵制的窝内斗,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将面对比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更加严酷的威胁。为了以棋类艺术为载体,以传播新思想,改良社会风气为目的,是否应该对塞象眼和蹩马脚作以修改,以体现公平竞争,合理竞赛的原则呢?
  六、谁怜苦兵卒
中国象棋中的兵卒为什么只能走一格,并且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呢?
  兵与卒显然是最基层的普通士兵,棋局中设兵与卒各五枚棋子,古代伍字是军队的别称,意含戌边部队,作战列阵,或守卫边疆,或待命出征。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支柱就是一整套严格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特权统治体系,维系这个体系的纽带是用宗法和世袭的权力来实行对人的非理性的约束。统治者为了保持其世袭的特权和地位,就用各种方法来阻滞较低社会阶层中的那些精英分子进入自己的阶层。封建统治体系的内部结构因为过于稳定而趋于僵化,缺乏自我调节的运动和更新机制,因而,在封建体制下,不可能有合理的使人充分施展才能的竞争机制,更没有完善的使人才尽其用的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龙子龙孙,受命于天”,不仅王位的继承权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史记.孟尝君列传》),连大臣的权力和地位也是由父亡子继,同样,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的愚民政策。战争中对士兵采取的也是“被驱不异犬与鸡”(杜甫《兵车行》)式的蒙蔽式管理。“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兵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知,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孙子.九地篇》)。在强权压迫和愚民统治下,广大中下层人民在怯懦恐惧的心态下苟且偷安,成为一种被驱动使用的工具,他们思想愚昧,行为保守,生活在枯燥压抑之中,愈来愈失去竞争的活力和创造精神。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创造更新的机制,社会的衰败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定势。
  封建专制统治体系的等级特权观念和愚民统治政策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就是每个棋子的职能和功用都是确定性的,这在兵和卒的行棋规则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出身于行伍之间,因功勋卓著而列疆封侯的实例,却导演了无数“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活剧。
  兵与卒,既然投军从戎或被征入伍,为保家卫国便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靠两条腿奔走迎敌,靠血肉之躯与敌拼搏,但无私无畏,斗志顽强。虽然行军作战速度比装备精良的其它兵种慢些,但众志成城,合力拼杀,也能直逼九宫,生擒活缚敌方将帅,关键时刻,也能改变战场被动局面,使全局转败为胜。兵卒是全军中最勇敢无畏的战士,经常饮风餐露,夜宿郊野,军情紧急时,长途跋涉,不论泥泞坎坷,水深火热。兵卒比将帅英勇,将帅深藏九宫,遇敌能躲就躲,躲不了便降。兵卒比仕相顽强,仕相不离将帅左右,只是被动应敌。兵卒比车马炮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车马炮战之能胜则战,战之不胜则逃,而兵卒不顾自身安危,勇往直前,遇敌死拼肉搏,临危不惧,舍身取义而不退,血染疆场而不降,这既歌颂了兵卒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鞭挞了那些不关心战士死活,草管人命的腐朽统治者,是对千百年来千百万无名战士捐躯沙场的同情和惋惜,是树一座颂扬兵卒英雄气概的无字丰碑。兵卒身份卑微,虽荣立战功,但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永无晋升之机会。可叹那忠兵义卒,巡河卫国,拚杀疆场,勇往直前,九死一生,然攻至敌军巢穴,仍不得后撤,或死于非命,或成为虚设,怎不让寒门功臣义愤填膺?
  形成于西方的国际象棋,从1497年出版的棋谱看,那时兵的走法也是每次只能走一格,没有“兵的升格”规则。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封建社会全面解体,资本主义获得迅猛发展,在强烈的自由竞争的气氛中,人们已无法接受兵每次只能走一格的模式,所以,十六世纪以后,国际象棋中的兵第一步可以走两格,并且一方的兵通过直进或斜吃而到达对方底线后,可以升变为后、车、马、象四种棋子中的任何一种。日本将棋有王将、金将、银将、桂马、飞车、香车、角行、步兵八个兵种,除王将和金将外,其余六个兵种均可升格。在西方和日本,出身于贫苦基层,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而成为总经理、董事长、大财团、国会议员和总统的不胜枚举,他们具有很强的自由竞争意识,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因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较大,这大概与艺术的熏陶是相辅相成的吧。
  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只有几十年,封建意识的大量遗存仍然以文化遗产的形式渗透到文化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痼疾。不给广大忍辱负重,艰苦奋斗着的仁人志士以公平的晋升受奖机会,不能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自由竞争机制和具有自我调节更新功能的民主管理体制,要使社会充满活力,迅速发展是难以实现的。能否给中国象棋增加“兵卒升格”的规则,以体现有志者,事竞成的奋斗精神,才智卓绝,应居高位的晋升机制,立大功,受重奖的奖励机制,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精英的竞争法则呢?
  七、将帅士相统治下的车马炮兵卒
  考察中国传统象棋,越是接近权力中心的将帅仕相越是窝囊无能,而越是功能强大的车马炮,越是被排挤到边郊野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呢?
  中国传统象棋产生于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到唐宋封建制度高度完善时期而定型。传统象棋由封建文人创造,首先盛行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并经过统治阶级的改造,所以传统象棋完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伦理观念和反映封建时代地面战争情形的艺术载体。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亲族组织作为维系政治体制的基础,秦汉时期的宗族组织、唐宋时期的姓氏亲族组织、明清时期的乡党亲族组织等,虽然在形态上历经演变,但其本质结构却一直保持不变,并沉积在社会人际关系和文化价值体系内部,主导着中国的全部文化现象。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极其严格的等级特权制度,所有阶层都具有明显的等级身份特点。龙子龙孙,受命于天;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老子英雄儿好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等等,这与西方“人类生而平等”的“天赋人权”的观念是绝缘相反的。由于传统社会结构中这种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社会身份,其权利、义务、荣誉和地位均取决于这种社会身份,若有不符合身份的举动,即被视为忤逆、乱伦、不敬、不孝等。中国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就是依靠这种以血缘亲族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维系着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作为既得利益的统治阶级决不充许打乱这套文化价值体系,并且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强化这种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
  由于封建社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统治者必然要按照任人唯亲、任人唯奴的原则组建自己的统治体系。而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只不过是在争夺江山或统治政权受到威胁时的权宜之计。一但政权趋于稳定,统治者就要制造条件铲除可能对他们构成威胁的能人志士,或者剥夺他们的权力,并将他们排挤到边郊野外。而统治中心的皇宫之内,要么是供他们淫乐享受的宫女妃妾,要么是被阉割了雄性而失去野心壮志的奴才太监。朝庭之内,要么是唯命是从的懦腐官僚,要么是啊谀逢迎的食利之徒。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就出现了九宫内除了一个既笨又蠢的将或帅,就是两个庸庸禄禄,毫无作为的仕,而紧靠九宫的又是两个患得患失,力不从心,还要经常遭受“塞象眼”困挠的窝囊无能的相。象棋中的将帅仕象,充分体现了愚蠢武断的封建统治者与唯命是从的食利之徒相互勾结,依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深藏幽宫,足不出户,只图淫乐享受,完全失去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即使强敌攻来,他们也只是招架躲避,毫无进攻的威慑能力,却又舍不得离开他们的权力中心,实在被逼无奈,只有缴械投降。这些规则充分暴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和没落,这种奴才体制和享乐风气怎能不导致社会的衰落呢?
  因为封建制度是以血缘亲族为纽带,将社会结构划分为极为严格的社会等级,因而不可能有公平合理的晋升机制和奖励机制。封建士大夫们囿困于这种业已成俗的文化价值体系,自觉地维护着这种“君权神授”的王权统治,并成为王权统治最忠实的奴仆。在这种极其严格的宗法制度下,除非国家动乱和统治政权受到威胁的时候,封建士大夫们很难有进入统治权力中心的机会。即使侥幸进入权力中心,一旦政权趋于稳定,统治者又要制造条件铲除异己,“伴君如伴虎”,明智的封建士大夫多是自动地“功成身退”,所以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隐士文化。而那些不甘隐遁者,要么被统治者寻得借口予以杀害或罢免,要么被统治者巧施计谋排挤到边郊野外,绝少有善始善终者。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到象棋艺术中来,作为被统治阶层的车、马、炮、兵、卒,能力越强越被排挤得远离统治政权中心。因为马踏八方,骁勇善战,又距统治中心较近,就必需实施“蹩马脚”予以控制。而兵卒作为最基层的作战士兵,只是被驱动使用的工具,当然是只能进,不能退,即使攻入敌方巢穴,也不能得以晋升。
  起源于中国,但形成于西方的国际象棋,王不受九宫限制,满局可行,并有王车易位等特殊规则。紧靠王身边的是威力最大的后。象和马不仅功能大大超过中国象棋的相同兵种,而且没有塞象眼和蹩马脚的困挠。兵第一步可以走两格,并且一方的兵通过直进或斜吃到达对方底线后,可以升变为后、车、马、象中的任何一个兵种。日本将棋也源于中国,但被改造成具有王将、金将、银将、桂马、飞车、香车、角行、步兵八个兵种,除王将和金将外,其余六个兵种均可晋升。既没有体现统治特权的九宫,也没有塞象眼蹩马脚困挠能人志士。西方和日本现代的高度发达,是否与他们的社会体制和艺术熏陶有关呢?这对改进中国传统象棋有些什么启发呢?
  八、楚河汉界话“鸿沟”
  中国象棋为什么有楚河汉界呢?楚河汉界与鸿沟有什么关系呢?它们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文化内涵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揭示象棋艺术设计之奥妙,而且可以解开象棋艺术起源之谜。
  战国时《楚辞.招魂》中有“昆蓖象棋,有六博些”的诗句,西汉时刘向《战国策》中有“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的记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象棋,并且非常流行,但考古实物证明,当时所说的象棋其实是六博。考古实物发现,唐代以前的象棋并没有界河,北宋以后棋盘才有界河,并在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说明楚河汉界是在唐未或宋初增加的。
  传说秦汉时期的著名隐士黄石公根据早期流行的博戏创造了“十二灵棋卜”,并著有《灵棋经》。黄石公将灵棋及《灵棋经》传授给张良,张良以此帮助刘邦争夺江山和治国安邦,并将灵棋传授给韩信,韩信以此训练士兵,指挥打仗。
  公元前205年,刘邦兵出函谷关,进据洛阳,攻取虎牢关,破彭成。项羽急率军西向,在彭城和灵壁大败汉军,刘邦仅以数十骑逃逸,父亲、妻子、儿女均被楚军所俘。刘邦退至荥阳,在广武鸿沟一带与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拉锯战。项羽围困荥阳,势在必取,刘邦采用陈平的离间计,迫使项羽的唯一谋士范增负气出走,死于路上。纪信假扮刘邦开南门投降,刘邦借机从西门逃脱,纪信被项羽烧死。韩信以很少兵力进攻河北,大获全胜,实力大增。刘邦自称汉王使臣,驰入韩信军营,夺取了他的兵权,并以河北兵渡河南下,重占成皋,复向东进军。项羽与刘邦隔鸿沟对垒,相峙不下,项羽筑高坛,置太公其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汝俱北面受命于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欲与汉王决雌雄,汉王笑谢:“宁斗智,不斗力。”并列举项羽的十大罪状以争取民心。项王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故扪足曰:“虏中吾指”并在张良劝说下,强忍胸伤,巡视劳军,激励士气。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由弱变强,项羽被迫与刘邦议和,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率军东归,刘邦用张良、陈平之计背约急追,韩信以十面埋伏计大败项羽,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
  刘邦和项羽在广武鸿沟一带的斗智斗勇,在中国政治、军事、文化史上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棋类艺术的演变,后来象棋中增加的“楚河汉界”就是这种军事实践的产物。
  中国历代战争极多,各国界线的划分也有多种渊源,以河流、山脊、民族、民俗、历史渊源、军事割据等划分界线的都有,为什么象棋设计不以线划界,唯选鸿沟作为界河呢?经过分析,应该有以下原因:象棋艺术产生于中原河洛地区,楚汉战争对其演变和定型产生过重要影响;让世人记取楚汉相争的历史教训,刘邦和项羽本是齐心除暴秦,秦既亡,天下可安,然事起二人争帝,既不是新旧势力相斗,也不是两国两民族交兵,无所谓谁代表进步谁代表反动,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继续打下去只会造成更多流血和苦难,于民有害,于国无益,如此争来战去,胜者虽称帝,败者并非贼,鸿沟永远无法填平;鸿沟不仅仅是军事界线和国界,鸿沟是贫富悬殊,鸿沟是意识形态差别,鸿沟是政治派别之争,鸿沟是积蓄已久的怨恨,鸿沟是国际间的斗争,鸿沟是对称中的裂痕,鸿沟是统一中的失衡,鸿沟是谐调中的矛盾,鸿沟是世界演变的过程......只要鸿沟存在,这个世界就永远不会太平。
  中国象棋以鸿沟为界,可谓独具匠心,楚河汉界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道理,在这个世界上,有对称、和谐,也有失衡、矛盾。对称、和平是人们的美好愿望,矛盾、战争是历史的必然和生活的严酷现实。
  因为广武鸿沟“楚河汉界”对中国象棋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突出的意义,荥阳市广武镇党委和政府已决定投入巨资,在此筹建中国象棋文化城,主要项目包括:汉王宫、霸王殿、象棋博物馆、象棋艺术馆、无极象棋馆、棋艺研究院、棋艺竞技馆、象棋名人苑、棋文化碑林、世界第一大棋盘、鸿沟索道、模拟古战场等。中国象棋文化城将成为黄河之旅中又一个世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并将极大地推动当地棋艺旅游、竞技、教育、生产、经营等棋艺产业的发展,对中国和世界棋艺事业的发展可望产生深远影响。
  九、传统象棋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艺术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总结创造出来的,是反映客观意识形态的载体。中国传统象棋产生于春秋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并随着封建制度发展到唐宋高度完善时期而定型。作为艺术载体,传统象棋反映的是地面战争中两军对垒作战的情形,也是封建时代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度浓缩。
  在阶级社会里,艺术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传统象棋由封建文人创造,并最先盛行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它是无数封建艺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升华,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也体现了封建时代不同阶层的人格特征和个人志趣。以血缘亲族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高度专制的封建军事集权体制,是整个封建时代文化艺术的基础,这种“文化基因”对中国传统象棋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传统象棋定型以后,又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着这文化基因,塑造着民族性格。
  然而,中国传统象棋自春秋战国诞生到唐宋时期定型,谁也不曾对其中蕴含的大量封建因素进行过置疑和剖析,更不曾有人对此提出过批评和修改意见,说明这些艺术内涵是封建社会大家公认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代表了各阶层人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大家都自觉地接受、认可、维护、加强着这种文化价值体系,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这种文化价值观念不仅反映在传统象棋中,同时也反映在其它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象传统象棋这样,把整个封建时代的军事战争和社会结构,意识形态表现得如此全面透彻。传统象棋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之深刻、强大、持久,也因其艺术形式之完美、艺术技巧之神奇、艺术内涵之奥妙而被忽视,但其实际影响却是许多其它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这从象棋艺术爱好者的人数之多、地域之广、阶层之普遍就可以得到证明。
  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系统阐述中国象棋各个兵种及其行棋规则所体现的艺术内涵,剖析中国象棋所体现封建社会特征,是为了开拓一个全新的棋文化研究领域,对中国象棋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推动中国棋艺事业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以血缘亲族为纽带的封建军事集权体制已被砸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人民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革开放的大潮使中国走向了世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将从根本上促进人类文明产生实质性的创造更新,在此社会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象棋进行创造更新,赋予其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涵,应该是中国当代棋坛精英们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6 19:29 , Processed in 0.0906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