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8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9 0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计名探源】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 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 “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助迫陈、蔡、郑、许四 个小 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 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 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 说道:“ 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 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 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 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 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 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 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 志。子玉命 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 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 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 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 兵哪里控制得 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 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 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 弄得烟尘蔽日, 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 陷于晋国伏击圈内,又 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 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 令突围。虽然他在 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逃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 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 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原文】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保全军队,避开强敌,并没有过错,也是常规的战法。
  【按语】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战略考.南宋》)可谓善走者矣!
  【译文】敌人的气势要获得全胜,我方不能抵抗,就有三种办法:投降,讲和,避开。投降就是完全失败,讲和是失败一半,避开则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是胜利的转机。比如宋朝毕再遇与金国部队对垒,考虑到金国的增援部队不断来到,难以对抗。一天晚上,撤走营地,但把锦旗都留在原地,把活的山羊倒挂起来,把它的前腿放在鼓上,山羊受不了倒挂,前腿乱动,踢响了鼓,发出声响。金国部队没有察觉对方的营地已经是空的,直到几天以后,才有所察觉,想要追,但毕再遇的部队早就走远了。这可以说是善于撤离的例子。
  明明实力相差悬殊,这样子的仗如果还要硬打的话,不能称为是勇敢的行为,充其量不过是鲁莽罢了。而且还是完全罔顾部属的生命,放弃争取胜利希望的行为。不是可取的做法。但是要做到能够把握好撤退与战斗的条件差别,需要对于自己和敌人的实力有正确的认识。往往会有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的原则上忘记「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原则因而高估自己,轻视对手。这样只会导致不智的行为。最后如果只是给自己一人造成灾难也就算了,但是因而连累到将生命托付在指挥官手中的属下以及友军就实在是让人无法原谅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5-4-29 19:02 , Processed in 0.0871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