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24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盘点中日战争的千年胜败得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22 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盘点中日战争的千年胜败得失

2014-07-20 20:42:29

宋忠平

2014年是甲午之年,回想起120年那场让国人至今勿忘国耻的甲午惨败,不免唏嘘不已,感慨万千。说到甲午的惨败,就算到今天也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历史专家认为是朝廷腐败所致,有知名学者认为是李鸿章怯战畏战所致,还有军方人士认为北洋水师没错,非士不用命,关键是幕后的博弈。但有一点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清朝末年的国力衰弱,创新力全无,纵再有英勇之将士也无力在疆场回天。

同样,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77周年的日子,这场在中国本土实际上打了14年多的抗日战争,尽管中国历经万般劫难最终赢得战争胜利,但也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这也是中日近现代战争中第一次战胜日本侵略者。但时至今日的日本安倍晋三政府,罔顾历史事实,否认侵略,否认大屠杀,否认慰安妇,这一切都试图“漂白”日本的肮脏历史。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法理不容篡改,历史不容抹杀。

当然对于国人来讲,比较熟悉的莫过于近现代的抗日战争,除此之外,中日两国千年之间依然较量不断,从唐朝兴盛之时就已经开始了博弈,其中比较大的战争就有五次。虽然中国和日本历经多个朝代和多个政权,但中国与日本的恩怨情仇至今都没有平息过。

第一次中日战争——唐日战争(白江口战役)

公元659年,朝鲜半岛上的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兵13万东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策应,唐、新罗两国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并俘获百济国王义慈。义慈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并在660年向日本求助,日本时任齐明女皇答应援助请求,并于661年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作战,但出身未捷而病故,出征计划不得不搁浅。662年,日本再次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同年,并率领170艘船只抵达百济。663年,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等和新罗王金法敏等率陆军出击,另由唐将刘仁轨等和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领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共同夹击周留城。

百济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亲率水军在白江口待援。但万没想到,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只同时抵达白江口,并爆发海上激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处在相对劣势,但在前三轮较量中,双方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又过了些时日,在双方军队第四次会战时,由于日本和百济错估形势,盲目自信,一味拼杀,结果大败,400多艘战船全部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彻底灭亡,结束了朝鲜半岛三国演义的历史。

由于日本积极介入朝鲜半岛事务,并与唐朝爆发了白江口战役,让唐朝对日本这个国家的好感度大大降低。但由于白江口战役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日本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无理行为。但也正因为日本此番战败,加之日本天武天皇的登基,迫使日本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但也正是认识到技不如人,日本此后的几百年间一直谋求与中国修好,并积极学习各类先进经验。可见,日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敬服强者,只有你比他强,他才会俯首贴耳,这就是日本。

第二、三次中日战争——元日战争

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自从唐朝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时,日本和中国已经脱离外交关系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均遭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即将出兵。当时年少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坚决拒绝。忽必烈闻讯后,不顾元与南宋激战正酣,遂下令准备军队和船只发动对日战争。公元1274年,忽必烈调集九百艘各类船只和15000名士兵东征日本。尽管元朝军队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之后则多屡战屡败。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元朝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但日本人擅于面对面搏斗,而战争期间突然降临的多场暴风雨更使元朝军队和船舰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无功而返,致使元朝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听到东征失败的消息后,再次派遣使者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武力。这次非但遭到日本拒绝,就连元朝使臣也被处死。公元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杀使臣为由,集结数十万大军和数千余艘船只,兵分两路,再次东征日本。但由于元军指挥不当,加之日本守军已有抗击蒙古军队的经验,历经多次惨烈战斗,最终元军再次战败而转入双方战争对峙阶段。在战争中后期,由于元军中的高丽、汉、蒙古等统率之间存在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最为可悲的是,一场巨大的台风突然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元军损失多半,船只尽毁。就这样,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此后,忽必烈还想继续东征日本以报前耻,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放弃了对日本战争的念头。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而在第二次东征日本战争中的突然而至的这场“台风”则至今被日本人称之为“神风”。但在太平洋战争中的“神风”并没有那么好运,最终没有改变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再次扩张发展起来,此时的日本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视为拯救日本经济和国运的“神风”。

当然除了“神风”相助之外,元军之所以惨败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求胜心切是战争之大忌,主怒而兴师,必然导致军事冒进。二是战争准备不足,毕竟跨海作战不同于陆地和草原鏖战,这种新作战形式并非元军强项。三是谙熟海战将领和军士匮乏,导致战争期间不能知己知彼,更不能懂海知海,两次惨败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或许正是由于这两次东征的失败,让日本长期游离于中华版图之外并一直遗祸至今。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人没有实现对日本本土的彻底征服,就算中国有限的几次战胜日本也多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本土,而非日本的本土之上。

第四次中日战争——明日战争

统一日本之后的丰臣秀吉将“图朝鲜,窥视中华”作为毕生夙愿。1587年,丰臣秀吉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指出:“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这就是成为明朝和日本爆发战争的人为因素。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并宣称这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并颁布命令即将迁都北京。在丰臣秀吉眼里,自己只需要两年就可以拿下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其勃勃野心毫不掩饰。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后,兵分三路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日本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全歼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步伐受到牵制。此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被迫提出议和。至此,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但终因谈判失败,双方再次爆发战争。1597年,日军再次进攻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则被李舜臣在鸣梁海上重创。此时的明朝援军陆续入朝参战。1598年,丰臣秀吉郁郁而终,日本军队也在年底前全部从朝鲜撤军。至此,日本第二次侵朝计划彻底失败。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日本死心,丰臣秀吉的理想已被后人继承并期待通过励精图治后东山再起。

第五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

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并将打败清朝北洋水师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强军要务。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进驻朝鲜,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日本早有预谋的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就在平定起义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同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中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北洋舰队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日再战,但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制海权为日本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最终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加之清政府求和心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等。

纵观这五次中日战争,不难发现几点规律。

一是凡当中国国力强盛之时,如在唐朝、明朝,日本则没有丝毫胜利的可能,一个政治、经济强大的政权必然伴随着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元朝是一个例外,不是元朝的人不骁勇善战,国力不强大,要知道元朝开创了中国版图之最,但也正是由于连年征战,无力治理和规划,导致国力渐渐日微,加之元朝军队虽看似强大,人数众多,但深谙水战者寥寥,毕竟在马背征伐不同于海战,加之知天文晓地理者欠缺,终难免一败。因此,强大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具备战争能力和潜力的基石,但不能穷兵黩武,否则也会将国力耗尽,不具备打赢战争的能力。

二是中国军队善于陆战而非海战,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一大缺憾。毕竟日本以海为家,崇尚海军至上,在图谋中国藩属国琉球和中国领土台湾时,就已经将发展海军,打败北洋水师作为发展重点,并不断研究中国军队优劣势,不惜重金购买欧洲巨舰,俨然完全做到了知己知彼。换句话讲,日本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是做好了精心准备,尽管丰臣秀吉惨败,但随后的励精图治依旧把打败中国作为首要任务。中国如今为什么重视发展海军,更多是因为中国的耻辱多来自于海上,中国的自强也需要从海上开始,重视海洋,努力发展强大的海军。

三是日本这个民族崇尚并尊重强者。你要是比他强,日本一定会俯首。唐朝军队在白江口一战彻底打败了日本,此后几百年间,日本再没有图谋中国和朝鲜的丝毫想法,只有学习中国的谦虚。但这个谦虚是一时的,绝非长期的。等到日本明白过来自己已经强于昔日的老师后,就开始觊觎中华领土,并将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图谋发动一次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太平洋战争后,日本本土几乎完全被美军占领,此时的日本再次在美军面前俯首了半个多世纪,毕竟技不如人只能认栽,这就是日本人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逻辑。你要想征服这个民族,你就必须打败这个民族,让他知道你才是强者。

四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多在日本本土以外,多在朝鲜半岛,尽管元朝有过两次东征,但也都以失败告终。正是日本自认为有天然“天堑”相助,加之“神风”相助,才敢于悍然在本土之外不断挑衅他国。一旦这个“天堑”和“神风”都不复存在,也就是日本深感忧虑的时刻到了,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轰炸,让日本恐惧万分,毕竟第一次让战争登陆并席卷了日本本土,也就加速了日本战败的步伐。如今日本本土再也不是什么“世外桃源”了,超远程、超视距作战能力的大大提升,日本这个毫无战略纵深的国家完全经受不起任何常规和核打击。认不清这个窘境的地理位置,如果还胆敢发动任何对外的战争,只能让日本咎由自取,并最终自取灭亡。

加上抗日战争,中国与日本一共有了六次大规模战争的经历。复述这些陈年历史,并总结这些规律,并不是为了想发动战争。一是希望以此告诫国人自己,要奋起图强,自强不息,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忘战必危的道理,这已经有了千年的惨痛教训,必须时刻要警钟长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的代价就是历史还会重演。二是以此警告日本即将走向军国主义道路的安倍政府,好战必亡。如今的中国政府不是甲午战争时的清政府,也不是抗日战争中的民国政府,希望安倍政府好好反省历史并悬崖勒马,绝不能在新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以遏制中国和谋求亚太霸权为目标,否则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自取灭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4-5-20 22:39 , Processed in 0.06676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