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查看: 19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刘志军“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6 1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志军“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

         2014-8-12 09:47


据有关媒体报道,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对外输出,中国高铁输出海外的步伐日渐加快,京沪高铁盈利的消息又传来,有人怀念起刘志军来了。当此之时,网上一股“为刘志军平反”的呼声“不失时机”地出现。有人称刘志军“终将名垂青史”,甚至有人说:“刘志军贪了多少钱不重要,他打造的高铁改变了中国……你把刘志军贪掉的钱拿去也买不来。”

......

这也算是一种奇谈怪论了。刘志军身为前铁道部长,在任期间中国高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并屡屡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获得历史性突破。这是可喜可贺的。那么,中国高铁的发展是谁的功劳?其实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这无疑是千千万万个铁路人经过数代人呕心沥血的结果;在个人英雄主义者眼中,刘志军是“帅”,一切应该归功与刘志军个人。两派观点,如果让他们公开辩论,谁都会列出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的结果谁也不能被对方说服。然而,抛开自身较为狭隘的立场和价值观,不妨从政策、技术和资金三个方面来分析分析中国高铁的发展,或者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首先,说说政策。尽管刘志军其人官居部长,但要制定这么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策”,显然是不可能。高铁之所以获得历史性的突破,无疑是经济需要高铁的客观需要,中央因势导利,适时制定发展高铁政策,继而为高铁发展在全国范围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正是这种大背景和大环境造就了刘志军在位期间的“丰功伟绩”,很明显,这一丰功伟绩的决策者绝非刘志军个人。

其次,再说说技术。社会主义的优势之一,便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办好某一件大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技术而言,没有若干年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单靠某一个或几个单个个人或领导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高铁的设计和规划,更不用说动工修建了。资金方面,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神马都是浮云。刘志军所做的,个人猜测,不过“路子广”,在争取资金方面有个人专长罢了。

历史终究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虽然应该对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但将高铁的发展归功于个人,无非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在作祟,与真正的历史真相格格不入。这种思潮的出现与平时刘志军故意神话自我以及下属拍马溜须不无关系!正是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才会出现刘志军“名垂青史”与“遗臭万年”的争论。

高铁有功,但绝非刘志军一人之功,而是千千万万铁路人日夜奋战的结果。刘志军对国家和人民犯的罪行没有任何“功劳”可以代替,其所谓的功劳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分内事,要在“功劳上”靠,过于牵强,多少无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大力支持!支持!大力支持! 踩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链接申请|国际军棋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强军文化

GMT+8, 2024-5-21 06:14 , Processed in 0.0623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